抗日战争期间,父亲率领八路军三八六旅坚持敌后作战,以灵活的游击战连挫日寇。日军恼羞成怒,竟在装甲车上写着“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考察时,称赞“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旅。
我对父亲的经历,多数是从史料、专家,还有父亲的老战友们那里了解的。父亲率领的三八六旅能够屡屡重创日军,一是因为八路军和人民血肉相连,二是卓越的战略战术。
神头岭伏击战 歼灭日军上千人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父亲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1938年二三月间,父亲率部先后在晋东南和太岳地区组织抗战,多战多捷,沉重打击了日军在河北、山西的嚣张气焰。
神头岭之战是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典型战例。邯长公路是日军重要运输线,给予打击破坏成为我军作战目标。日军在沿线城镇都派有重兵把守,只有公路中段跨越太行山脉,刘伯承命令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佯攻黎城县城,引诱潞城县敌军来援,三八六旅中途设伏,给以歼灭性打击。
经过实地查看,公路在神头岭山梁上,路两边光秃秃的,没有林木、岩石等隐蔽物,只有一些破旧工事,并不适合打伏击。当时父亲在那些废弃的工事边走来走去,细细打量,认真地记录着什么。“我看,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好。”父亲说:“不要一说伏击就想到深沟陡崖,天底下哪有那么多深沟陡崖?”“神头岭确实不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我们这样认为,敌人肯定也会这样认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就会麻痹,这正是我们出其不意伏击敌人的好地方。”
3月15日夜晚,部队进入伏击阵地。驻潞城日军第十六师团下元兵团粕谷部队的精锐和第一○八师团屉尾部队派出步兵、骑兵1500余人及骡马1000余匹和部分车辆,前往增援黎城连带运送给养。
日军队伍两头是步兵、骑兵,中间是大车队,拉得几里长。待日军后卫部队也钻进了伏击圈,父亲一声令下,霎时间,平静的山梁变成了一座火海。日本兵全被打蒙了,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八路军,许多人还没弄清方向就被打死打伤。
枪声停息,公路上全是日军尸体。父亲拿起缴获的照相机说:“我们可以拍些照片,给报纸、杂志发表,让全中国、全世界知道,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下场!”
整个神头岭伏击战(含第七六九团对黎城的袭击战),共毙伤敌人1500多名,俘获10余名,俘获骡马300余匹等大批军用物品。
长乐村急袭战 粉碎九路围攻
我军在神头岭的胜利,使日寇震惊。为了消灭八路军在晋东南的部队,日军决定实行大规模围攻,调集三万五千多人,兵分九路向我扫荡,想置八路军于死地。
父亲接到刘伯承命令:第六八九团和第七七二团为左纵队,沿浊漳河北岸追击敌人。第七七一团为右纵队,沿南岸与左纵队平行追击,第七六九团为后续部队,沿武乡至襄垣大道跟着敌人前进,抓住敌人两面夹击,将日军歼灭在浊漳河河谷,其中三八六旅担任主力。
4月15日,父亲率部队火速出发,沿着浊漳河向敌人展开猛烈的追击,经过9个小时猛追,到16日清晨7点,就发现左前方巩家垴有敌人侧翼警戒部队400-500人。侦察员前来报告,敌人的先头部队已经过了长乐村,但队伍拖得很长,辎重部队还在白草地,而后卫部队却在马家庄,正是个歼敌的好机会。可和第七七二团同为左纵队的第六八九团还未赶到,八路军的战斗力就少了一半,但如果等第六八九团赶到再出击,有利的战机就可能错过,父亲此时果断命令部队出击。随着冲锋号声,八路军发起了全线冲锋,喊杀声连成一片,几天前还把八路军称为“袋中鼠”的日军,现在完全变成了“瓮中鳖”。
长乐村一仗,共毙伤俘日军2200余人,八路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在八路军各部及友军的打击下,长治周围各县城相继收复,日军师团司令部放弃长治,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被八路军彻底粉碎。从此,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敌进我进反“扫荡”
1941年,敌后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阶段,日本侵略军对太岳区进行多次大规模的“扫荡”。
父亲根据各方情报,掌握敌人调动与屯粮等情况,判断日军可能进行“扫荡”,于是制定了反“扫荡”作战方案。父亲说:对于敌人的进攻,再不能用“敌进我退”的老方针了,按上级指示,应改变为敌进我进,敌入我根据地,我进入敌占区,用深入敌后的办法打破敌人的“扫荡”。
韩略镇设有日军据点,西距临汾城35里,位于敌人主要运输线——临汾西至太岳区内的屯留县的公路上,韩略镇西南地形险要,公路两侧多为两三丈高的陡壁,便于打埋伏。
父亲事先得到情报,说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要来太岳区参观日军“扫荡”,估计他们必走临(汾)屯(留)公路进来,因此指示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王近山,相机歼灭这股敌人。清晨8点多钟,日军的13辆汽车满载着人进入伏击圈。所有部队一齐开火,经3小时激战,只有3个敌人侥幸漏网,其余180多人全被击毙。后来查明,这股敌人就是冈村宁次组织的“军官战地观战团”。
冈村宁次的“铁磙扫荡”无法再按原计划进行,加上太岳军区其他部队的几百次作战,攻克敌据点14处,毙伤日、伪军3500余人,日军被迫于11月20日分路撤退。“铁磙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同旧战法一样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冈村宁次还为此受了一个处分。
作战失败,冈村宁次坚持认为是内部出了奸细,但也承认“共军的确长于谍报,且足智多谋,故经常出现我小部队被全歼的惨状”,但对第十六师团失利的真实原因,他永远不会知道。父亲曾经说过:“只有在群众纪律上不吃败仗的军队,才能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取得彻底胜利。”对于实行“三光政策”的冈村宁次,怎么能理解共产党军队这一克敌制胜的真谛呢?
策反长治日军司令部大佐
抗日战争中,在敌后指挥作战是非常困难的,父亲却能根据敌人的变化,使自己从被动变为主动而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了情报工作。
1941年,父亲决定加强情报工作,向白晋铁路和同蒲铁路再撒出一张情报网。高庆奎按照父亲的指示潜入长治市,有关日军在长治驻防和指挥官变动等情况,父亲都了如指掌。按照父亲的要求,长治日军洪部(司令部)掌握军事机密的大佐纪群被争取过来,给八路军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军事情报。
同蒲铁路线上也建立了秘密情报站。1940年6月,父亲派共产党员陈涛,随山西省军阀的投降日军的部队,进入晋南的中心城市临汾做情报工作,逐渐取得日军的信任,竟被委任名为“大汉义军”的伪军少将司令。陈涛和情报站中的情报人员,在临汾市地下工作了5年,在父亲直接指挥下,做出了很大成绩。 (于明山 鲁明 整理)
作者介绍
陈知建
陈赓大将之子。湖南湘乡市人,1945年生于延安。幼时随军直至北京上学。中学毕业考入军事工程学院。以后在技术部队工作。1984年进入野战部队,历任师副参谋长、团长、副师长、集团军副参谋长、总参某局局长、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退休后在北京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