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发展。但在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中,我们的记忆被埋葬,历史的文脉被阻断,传统的文明被遗忘,我们找不到了我们和这座城市的来路了。为了不使自己成为无根漂泊的蓬蒿,就有了王唯铭这样上海城市的书写者。
这次王唯铭热切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蜿蜒绵长流过上海腹地的苏州河。
从我的广义上的同龄人、苏州河边湖滨大楼的少女张秀兰和不远处的少男陆杰瑞,60年代略带阴暗的童年故事进入,王唯铭怀着儿子对母亲的热烈情怀和一颗赤子之心,虔诚地开始了他对苏州河漫长而伤感的缅怀。时光像满天的云烟在字里行间翻腾,生活像一团融化的岩浆在他心里奔突蒸腾。
他的苏州河叙事有对宏观的历史穿透。苏州河被隐埋在历史河床下的许多曾经隐秘的往事被他打捞上来。时间在他的苏州河叙事里自由地跳跃、奔跑。在作为叙事序幕的一个个当代青年跃入我们的眼帘后,他们在目睹1966年从湖滨大楼跃下的一对黑色身影后,一路奔跑着从少年、青年、中年到今天……他们的岁月和苏州河的河水一起泛着粼粼波光,流淌着。唯铭的这些叙事文字中有一份极为难得的温情和沉重的伤感。
苏州河从来就不仅是一条自然空间的河,更是时间意义上历史和文化的河。唯铭笔下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卷和苏州河一样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他试图构建一个文字造就的关于苏州河的3D版全息影像。苏州河为何不同于其他的河?为什么它如此深刻地影响着这座东方的大都会?王唯铭的苏州河要揭示它的基因密码。
作为一个作家,唯铭有一份史学家的睿智。他能始终让他们黑色的长袍在一个非常宏阔的近代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风景里飘拂。案而不断。屈辱与文明,奇异地交织在苏州河的两岸。苏州河是中国民族工业民族资产阶级的摇篮。昌化湾起步的中国民族工业先驱,孙家、荣家、方家、吴家,苏州河河湾的那些至今保存完好的面粉厂、纺织厂、化工厂的老厂房里埋藏着他们曾经惨烈的奋击,惊险的传奇故事,实业救国的理想、辛酸。苏州河又是上海近代文化的绵绵文脉。以五十三年生命相伴圣约翰大学的卜舫济,以及从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各路精英,见证了苏州河的文化伟业。那些被多少人踩踏过的钢铁的、水泥的、形状各异的桥梁,不仅像项链一样风情万种装点在苏州河上,而且它的第七座桥边装点着焦黑弹洞的四行仓库老墙,作为一座纪念碑,写着谢晋元和上海儿女抗击日寇的英勇和壮烈。
与此同时,和苏州河前世今生相关的弄堂、道路、渡口,还有匍匐在金黄色油菜花丛里的碉堡,在他的笔下一一复活。王唯铭的苏州河叙事有一种不同于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特别魅力,尽管在他的叙事里不乏这三种要素。但他以文学家的身份统摄了另外的三个身份。他对近代苏州河历史史料的收集整合,是一般文学家很不容易企及的。同时,他对苏州河一路行来的历史沧桑的文学柔化的叙述,也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力所不逮的。他使我们熟悉的苏州河焕发出了许多令人好奇的陌生化效果:原来苏州有着如此丰富而错杂的内涵,就像它河道一样的蜿蜒曲折。王唯铭的苏州河叙事,丰富了我们对母亲操劳的理解,加固了上海人的文化记忆,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
(《苏州河,黎明来敲门》参加今年上海书展签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