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联合国拥有重要一席
1945年9月2日,二战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宣告二战结束。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呼应着世界人民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声。中国,是二战同盟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因而,在联合国纪念成立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在联合国拥有重要一席。
上海交响乐团,是既拥有国际声誉,又能代表中国文化界,且不会让世界观众产生欣赏隔阂的艺术团队。因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派上交,前往联合国大会厅演出。
交响乐队“摆位”像晚报排版
联合国大会会议厅是联合国总部最大的“会议室”了,也是唯一挂有联合国徽记的地方,可以容纳近2000人同时坐着开会——每人都有桌子、扶手椅、同声翻译耳机以及话筒等。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在会议区后排还有专座。
这可能是世界一流的大会议厅,各国领袖、皇室成员都曾经在舞台上发言亮相——站在舞台上,一个不可移动的绿色讲台之后。但是,这里一定不是一个交响乐团演出的理想场所。上交团长周平打了个比方,为了适应舞台的狭小,就要像新民晚报“曲径通幽”的传统排版方式一样,充分利用各种空间,改变最大的是铜管组:“哪里有空当,就把铜管乐队的‘尾巴’甩过去。”其次,音响原本只适合会议,现在要重新租借当地公司的全套音乐会用音箱设备。而相对单调的会议灯光也要变得丰富。
五位“同盟国”代表合唱
上交音乐总监余隆,策划了压轴曲目——由来自当年二战同盟国中美俄英法5国歌唱家代表领唱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他介绍道,虽然起初考虑过《黄河大合唱》,但是又虑及站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应该融入更加“国际性”的主题。因此,他发动了自己在世界乐坛的人脉,邀请到5国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法国歌唱家奥赫莉亚·瓦拉克擅长歌剧和艺术歌曲,曾经与上海歌剧院合作过歌剧《卡门》。她认为《合唱幻想曲》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正如各国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与绽放。
有意思的是,最后5位歌唱家还与美国本地Master Voices合唱团合作了一曲《茉莉花》。该团总监詹妮弗·柯林斯开玩笑道:“这个过程就有点像是联合国开会……我们事先请上交寄来曲谱,然后还找来一位中国老师纠正我们的发音,并保证在咬字清晰的基础上,充满感情地演唱,所以排练了很久。” 本报特派首席记者 朱光
曲目
■ 邹野 交响序曲《上海1937》
■ 巴伯《弦乐柔板》
■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 约翰·威廉姆斯《辛德勒的名单》
小提琴:马克西姆·文格洛夫
■ 贝多芬“合唱幻想曲”
钢琴:王雅伦(中国)
女高音:黄英
女高音:莎拉·福克斯(英国)
女中音/女低音:奥赫莉娅·瓦拉克(法国)
男高音:大卫·布拉洛克(美国)
男高音:克里斯托弗·马吉利亚(美国)
男低音:瓦汀·甘(俄罗斯)
合唱:Master Voices(美国)
注:英国、法国、俄罗斯的艺术家都是专程从各自国家飞到纽约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