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70周年不仅是再次对过去的侵略与殖民统治历史进行彻底反省的契机,日本人更要意识到,亚洲千万人民正是因为日本发动的那场战争而失去生命。在对此谢罪的基础上,日本才能思考如何开拓前路。”
面对一个中国记者,资深媒体人日本共同社客座社论委员冈田充这番话说得很坚定。踏遍世界的他,用一种宽阔的视野考虑日本的将来。
加害者历史渐渐忘记
“无法正视历史的人看不到未来。”冈田很熟悉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的这句名言。德国的战后表现被视为日本的镜子,同有战争历史,日本的加害者意识为何如此薄弱?
冈田认为,被淡忘的加害者责任,有“人”本身的问题。“被踩了一脚觉得很痛,这是受害者的立场。而加害者往往不愿意承认踩了别人一脚,干了错事。”他描绘了卸甲归田的士兵的典型心理:杀害了中国人的日本军人不愿意对自己的家人说,因为感到惭愧。“爸爸杀人了。”“为什么杀人?”这样的家族谈话往往没有答案,而只有困扰。这种心理因素使得日本人保持了一定的沉默。
时代环境的变化也是原因。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和日本再次逆转为“敌人”的关系,在美国的占领之下,有些日本人渐渐忘记了过去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忘记了加害者的历史。冈田指出:“在这个意义上,政府的责任最大,而民间也有责任。”
战争结束已经70年,战后出生的一代怎么看待自己的责任?冈田注意到,日本年轻人往往觉得“侵略战争与殖民统治都是过去的事情,年轻的一代没有责任”。
他说,这种想法有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个人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部分,个人的观点也代表了国家的一部分。“因此,处于国际关系中的个人不能说完全没有责任,尤其战后的人具有记忆战争的责任。”
安倍谈话并未真反省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4日发表的“安倍谈话”引起舆论关注,冈田在谈话发表第二天就给新民晚报记者写邮件表达他的看法:“那给人一种‘东拼西凑又精心修饰的混杂物’印象。”
他分析说,受到内外舆论压力,安倍谈话加入了包含“侵略”、“殖民地”和“道歉”等村山谈话的关键词。但是,关于“侵略”和“殖民地”,既没有主语也没有宾语,宛如一篇“他人之事”的文章。
“历史观,本来应是认真地面对过去的历史,探索现在与将来应有之道的内在自发性行为。”冈田指出,安倍在历史问题上“左顾右盼”的最大原因是一种“战术转换”。因为支持率暴跌、对系列安保法案的反对者已过半数,“通过安保法案”成为安倍的“最优选项”,所以在谈话等其他一系列问题上作了一定的妥协。
而宣称“继承包括村山谈话在内的历届内阁历史认识”的安倍谈话究竟在反省什么?冈田认为,受外祖父岸信介影响,安倍的出发点便是回到战前那个“光辉的、世界一流的日本”。他觉得,安倍所谓的“反省”恐怕是针对日本在二战中败北的结果,是反省如何败北,而不是真正反省侵略和殖民统治。
日中关系处于岔路口
“安倍强行通过安保法案的代价是高昂的:他失去了国民的信赖。”冈田分析,目前日中关系可能成为安倍再次取得民心的机会。但他认为,安倍如果仅仅实现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握手,并不能称之为日中关系真正的改善。如果两国不能在已有的成果上进一步前进,不能就解决历史认识、领土争端等问题上达成进一步的共识与合作,安倍将很难挽回民心。
此外,正如冈田在专栏文章中也数次强调:“美国仍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日美中三角角力关系中的决定性角色,平衡着日中关系。但日本应该看到,现在已不是仅靠日美同盟就能决定日美中三角构造的时代了。现在的日美中三边关系中,美中关系的比重上升了。”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俄罗斯时,与普京总统一起在莫斯科无名烈士墓前献花。冈田认为,比起口头上说继承历代内阁的历史认识,行动的效果显然更大,比如安倍是否能亲自前往北京卢沟桥——那是战争烽火燃起的地方。“不过对安倍来说,是主动创造这个机会,还是顾虑右派支持者而原地踏步,这无疑是一个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