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位科幻作家曾这样认为:“从一开始,科幻小说就和科学的国度联系在一起,同时一个科学的国家也是一个富有的国度,因此科幻小说与发展中国家仍保有距离。”刘慈欣获得科幻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可以说是打破了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论断。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科幻”。比如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杞人忧天”,当时有宣夜、盖天、浑天三种不同的宇宙理论,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担心日月星辰浮在气里是否会掉下来。武侠和中式奇幻,本质上也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下的“科幻”,2001年《卧虎藏龙》获得雨果奖最佳电影剧本算是一个佐证。
在西方,科幻是大众的通俗文学,科学内置于科幻之中,科幻则是科学炫技的舞台;在中国,不少“科幻迷”把科幻简单等同于“魔幻”,而忽视了这背后的科学知识基础。发展科幻文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与科幻文学不仅不相冲突,而且是科幻文学发挥想象力的资源宝库。《三体》里面提出的“宇宙社会学”,不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印记吗?这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独特优势所在。(戴凌青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