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阅兵(1)
刘怡
■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的空军部队和步兵方队
  ◆ 刘怡

  刚刚过去的大阅兵展示了中国的国力和维护和平的决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重大阅兵,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发展进步的过程,并为祖国的崛起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1949:筚路蓝缕的开端

  参阅部队人数:1.9248万人

  受阅方(梯)队数量:28个

  受阅技术装备: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

  受阅飞机数量:17架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阅兵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尽管继续解放全国领土的任务依然有待完成,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自身的定位必须由大众化的“革命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转型,以更好地完成在和平时期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的任务。如同毛泽东在1949年3月25日西苑机场检阅式后所言:“今后部队要正规化,要适当注意形式。”而阅兵式正是军队正规化之路上最具标志性的形式之一。

  但对近2万名身经百战的受阅将士来说,统一规整的形式却构成了莫大的考验:此前人民军队的三次阅兵由于规模较小,或只有检阅式(受阅部队保持静止,接受行进中的首长检阅)而无分列式(部队在前进状态下接受首长和群众检阅),或在队列、装具上较为随意,难以提供足够的借鉴。为确保新中国第一次阅兵能够顺利进行,华北军区在9月组织受阅部队主官、有阅兵式经验的原国民党军将领和苏联顾问进行讨论,以制订方案。讨论中发现:解放军使用的1943年版《步兵操典》对分列式步姿和步速的规定与苏联红军大不相同,受阅海军官兵则大多在英国接受过英式操典的训练,与陆军又有歧异。为降低训练难度,《阅兵典礼方案》最终确定分列式采用齐步走的形式,1个海军方队和12个步兵方队按次序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也是现代阅兵史上少数几次没有采用正步走的特例之一。

  受阅部队在构成上首次实现了海陆空“三位一体”。海军部队由安东海军学校(以起义的“重庆”舰官兵为基干)和华东军区海军各派1个排组成,共36人,作为分列式中的先导方队。陆军部队包括华北军区所属的1个步兵师(步兵第199师)、1个炮兵师(独立第207师第6 19团和临时编组的炮兵第4师)、1个坦克师(战车第3师)和1个骑兵师(骑兵第3师),按照步、炮、坦、骑的顺序依次通过广场。当坦克师进至天安门广场时,华北军区航空处所属的17架飞机分成三个梯队完成通场仪式;40天后,他们将正式编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与官兵高昂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构成对比的是他们使用的武器。由于人民军队尚缺乏自制大部分装备的能力,所使用的武器(尤其是重火器)大部分系从国民党军队和日军手中缴获,型号、规格极为复杂。据统计,此次受阅的110余种武器可细分为80多个型号,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兵工厂,亲历者谑称为“只有马是中国自产的”。战车第3师所属的99辆日制九五式、九七式和九七改坦克是此际陆军最现代化的装备,但同型车在“二战”后期即已被日军淘汰,领头的“功臣号”更是1945年在沈阳搜罗到的日军废旧车辆。炮兵师参加阅兵的美制M1918式155毫米榴弹炮和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虽然实现了汽车牵引,炮弹却无法自产。高炮营所属的日制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同样是1928年就已定型的旧物,弹药系自东北日军遗留物资中获得。为弥补重武器不足的缺陷,阅兵指挥所被迫增加徒步方队和骑兵部队的数量,但步、骑兵使用的轻武器依然是五花八门的“万国造”:日制三八式步枪和十一年式轻机枪、捷克制ZB26式轻机枪、美制“汤姆森”式冲锋枪、英制“斯登”式冲锋枪……

  第一次参阅的空中梯队更是困难:由于整个华北军区只有9架美制P-51式战斗机,指挥所不得不要求它们在结束通场后绕弯飞回广场上空,紧跟在第三梯队的3架教练机之后再做一次通场,以营造声势。为防止国民党空军乘机偷袭广场,有4架战斗机携带了实弹,这创造了现代阅兵史上的又一项特例。

  但就是这支手持“万国牌”武器的军队,成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象征:它的程序、内容和经验,为之后的14次国庆阅兵建立了标准。长达150分钟的阅兵式,也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纪录。

  1950到1958年,在依托苏联援助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解放军在每年10月1日定期举行国庆阅兵,逐步形成了中国式阅兵的规范。在“重庆”舰起义水兵、队列专家孙国桢的探索下,解放军训练出了一套步幅和臂姿大不同于苏联红军的分列式标准,并沿用至今。仪式的总体流程仍参考苏联模式,由最高军事首长(总司令或国防部长)担任阅兵司令员,华北军区(1955年后改为北京军区)司令员任总指挥。检阅式过程中,司令员依次高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的口号,受阅部队一律以“万岁”回应。由于徒步方队减少,仪式时长缩短到了一小时左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家装专版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专版
   第A22版: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目击/街拍
   第A28版:家装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阅兵(1)
沈寂口述历史
曾少年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阅兵(1) 2015-09-11 2 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