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心声力透纸背
这本留言集是曹隽平在上海城隍庙偶得,巴掌大的小本镶着金边,主人叫叶佩尧(又名叶家尧),按照繁体字竖写的日期“廿六九廿八”计算,购买日期为1937年9月28日,距离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大约一个多月时间。
“这次我们为什么要分离,请你想想。”“生命诚可贵,爱情更可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匆匆聚,匆匆去,我们暂时别离,后会有期。”“我们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坚韧!奋斗!苦干!前进!目前的失败是促成我们将来得到最后的胜利的座右铭!”“通达和平。”“在黑暗的今天,当牺牲我自己去干,苦干、蛮干、拼命地干,如此才不愧我。”纸面已经泛黄,但当年年轻人对和平的向往、对胜利的渴望力透纸背。一名同学以画寄情——两个行走在重重黑幕中的背影,背上分别写有“人人”和“苦”的字样,其中一个“苦”字的“口”内还写着一个“苦”字。曹隽平解读,这是对当时“人人苦,有苦难言”的无言控诉。
“同学们应该还没有毕业,是战火让他们不得不分开。”曹隽平推测,这也是他10余年来坚持寻找留言本上47名师生的动力所在,“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现在可能还能找到他们,再过十年,这些老人可能都不在了。”来沪后,他和淞沪抗战纪念馆取得了联系,馆方表示,正在筹备纪念淞沪抗战80周年,这本留言集很有价值,也希望能帮助曹隽平找到留言集的主人。
或是当年美专同学
令曹隽平遗憾的是,十余年的寻找,线索寥寥。唯一取得联系的是留言者瞿曾传的孙辈瞿纬,并附上了祖父的结婚照进行了核实。但是,瞿纬身在美国,对祖父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熟悉。有一名留言者很可能是当时的仕女画家陈映霞,曾在清心中学(现市南中学)任教。
在沪寻访期间,有一条线索引起了曹隽平的关注。留言集上,有一位“抱一”的墨迹与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陈抱一的落款极为相似。此外,留言者中多位擅长书法和画画,有的画了峻岭间的一叶扁舟,有人画了手指轻捏的一颗夜明珠,一幅童星秀兰邓波儿的肖像画惟妙惟肖。此外,好几则留言用流畅华丽的英文字体写就,显示出留言者的良好教育素养。
根据史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陈抱一曾在一所名为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新华艺专)的学校任教。该校为当年上海美专离校的教职员潘天寿、陈为章、俞寄凡、潘伯英等创办,坐落于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端,即现在为游人熟知的“田子坊”内。著名画家徐悲鸿、汪亚尘、朱屹瞻都曾经在该校任职。
1937年,新华艺专校舍毁于日寇炮火。1941年底因拒向日伪登记而停办,留存至今的校史很少。记者查询发现,2001年12月22日曾在卢湾文化馆汪亚尘艺术馆举办“新华艺专校友作品展暨三代人画展”。这本留言集的主人是否会是该校当年的同学?他们的人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后人又在哪里?如有知情者欢迎和本报(邮件:xmwbwx@163.com)取得联系。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