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认为,婚庆行业频发纠纷,是基于行业特性,新人们和婚庆服务提供者均应加强合同意识,捡起“一诺千金”的美好传统。
纷纷吐槽婚礼波折
稿件中几对新人的遭遇,令读者深表同情,一些人再度回忆起了自己婚礼中的波折。
刚刚办过酒的85后新娘任喆说:“结婚前和租车公司说好是三开门的头车,到仪式那天开来一辆两开门的。师傅还轻描淡写地说‘来不及换了,先用起来,到时候再退你们费用嘛’。”
任喆说,在她和先生的强烈坚持下,租车公司最终换来一辆三开门的,但一来二去耽误了迎亲吉时。
另一位新娘徐晓佳则称,听说过摄影、摄像对工作时长比较计较,因此在合同上特地注明了。没想到,当天的化妆师对时间竟也卡得很紧。“敬酒敬到8点45分,还差两桌,督导来跟我说,化妆师要走了,叫我把头饰还给她。没办法,我只能披头散发敬完最后两桌,别提多丢脸了。”
纠纷源于行业特性
随机采访中,有些读者认为,婚庆油水很多,怎么都管不好。这不仅仅是上海的问题,放眼全国婚庆乱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因为婚庆的行业特性。婚庆提供的是无形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事先能看到的各种图片视频只能起参考作用,是好是坏只有婚礼当天才知道,而且都是“一锤子买卖”。
还有读者表示,大部分人都觉得结婚是人生大事,总希望顺顺利利的。很多过来人都遭遇过“甜蜜陷阱”,但往往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求把仪式顺利办完。小部分黑心婚庆公司正是瞄准了新人的这种心理,事前吹得天花乱坠,当天能混就混,过后翻脸不认账。
合同保障最为重要
当然,也有读者觉得,不能一听有纠纷,就把板子全打在婚庆公司身上。其实,不少时候,新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退休教师王女士说:“现在,把婚姻当儿戏、定了日子又不结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提前一年订酒,还差三个月办酒时和未婚妻分了。找酒店退,人家当然不肯。他想延期,可是又找不到能迅速结婚的对象。最后只能在网上找人转让,搞得筋疲力尽。”
针对婚庆消费中频频产生的纠纷,有读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双方都要有合同意识,所有人都应该为各自的决定负责。曹小姐说,自己当天婚礼现场的布置,是让婚庆公司出了一个方案图,清楚地标明了背景板、签到区、甜品区等的摆设和色系。
对此做法,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会长曹仲华给予了肯定,并提醒新人务必记得将服务细节在合同上注明。之后若有纠纷,无论是调解还是走法律程序,合同都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最有力武器。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