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好人”,再一次感动。昨天本报用一整版刊登了刚刚获得表彰的来自上海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获得者的事迹,明天,本报将和市文明办联手举办他们的现场交流会。
身为媒体人,天天和报道打交道,这些名字有的耳熟能详,有的似曾相识,也有的有些淡忘了,待读到他们的事迹,才恍然忆起曾经的报道。于是想到更多的市民,他们可能只是不经意间看到听到过片段的信息,记忆可能更不完整。
近几年来,为了让“好人”离市民更近一些,最大程度地让市民知晓、体会他们平凡事中的不凡精神,相关部门和媒体都已经在做这样的努力。本报参与主办的“上海好心人节”,到今年已经办到第五届。“上海好心人”的事迹,本报都做了大力报道,“好心人节”也从最初的到小区设置展板展示,到制作微视频展映讲演,到利用网络、手机终端等新媒体,不断扩大传播。本市每年还评选“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制作成晚会通过电视播放,事迹也由各媒体报道。
那么,能不能在此基础上,设立一个固定的展示场所,让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能随时感知他们的气息和精神?或者说,让这种气息和精神更多地流传下来?
固定的场所,一有助于“好人”被更便利地接近,因为可以或组队或个人、随时前往,获得完整的介绍。二有助于“好人”被更长久地记忆,因为图文、实物、细节带来生动的叙述,现场阅读、聆听、抚摸则带来真切的感受。三有助于“好人”被更多的孩子们了解,因为孩提时接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会影响他们整个人生。如此一段时间后,应该更有助于“好人”被更广泛地传承,因为向善之心往往在身边群体榜样的力量下得以勃发。
最为重要的是,仔细分析评选出的“好人”,都带着深刻的时代印记,他们的诞生更和上海的变化发展息息相连。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好人”的身上,代表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提炼出的珍贵城市记忆。因而,这个展示场所,更是另一座城市馆,讲述的不是硬件的建设和改造,而是城市精神和市民素质提升的进程,这便是它收藏的瑰宝。同时,也可以展示道德模范好心人的各种类型。这次全国道德模范就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类,这样大大小小的人和事,在我们这个城市是许许多多的。
资料显示,2013年9月,江苏徐州建成“好人园”,设了100多个雕塑席位,11位“徐州好人”雕塑首批进驻。2014年3月,安徽“好人馆”在合肥开馆,集聚了829名“中国好人”的展览资料。
“好人园”、“好人馆”,名称并不重要。上海不妨也考虑选址修建有自己特色的展示场所。因为,这些毫不做作、正义而真情的好人故事,即使是不断地重温,也能令人一次次感受到人性的光彩、城市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