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汤医生是与我们小区居民签约的家庭医生。这天我去看病时,汤医生正在为一位老太诊治。他写好病历开好药方,见老太正要起身离开,赶紧抓紧时间说:“前几天的事情实在是对不起了。”老太愣愣地看着汤医生,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在一旁听了,也不由为之一震。莫非是汤医生诊断有误或药不对症,道个歉都这么正儿八经的?那些本来在聊天的候诊老人,此刻也都静了下来。
听了汤医生的解释,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老太今年已是九十六岁高龄,身边也没亲人陪伴。汤医生平时不仅随叫随到,而且还要定期上门随访。前些天他临时有急事,就委托另一位医生对老太随访。事后,他得知那位医生是空手上门,便连连责怪自己没交代清楚。在他看来,送医上门是职责所在,体现的是医患关系,但在这位如此高龄的独居老人面前,他觉得自己是小辈,所以每次随访,都会捎带些老太喜欢的水果糕点,这体现的更是小辈与长辈间的亲情。所以这天见到老太,他连连表示歉意。
老太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略带羞涩地说:“汤医生哎,你每次上门连茶都不喝一口,你再这么客气我都不好意思啦。”汤医生说:“这是我作为小辈应尽的礼仪,上一次都怪我疏忽大意,就请你谅解了。”说着,就把老太扶送到门口。
看到这一幕,我作为旁观者也不禁为之感动。再想想,对我来说,恐怕更多的是惭愧。因为我只在生了病,遭受病痛的折磨时,才会想起医生,找到他,病愈之后,不仅“好了伤疤忘了痛”,还会“好了病痛忘了他”,有时甚至连“谢谢”都忘了说。而他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病人,连偶尔未曾给老太捎带些水果糕点都不忘道个歉,我怎么不惭愧?
像汤医生这样,不仅遵循的是职业操守,更遵守为人处世的传统美德。有这样的医生,怎么会还有医闹呢?反过来讲,患者对医生也应该有一样的态度,而不能一味觉得自己是“被服务方”,对医生缺乏体谅。医患矛盾,有时候往往是我们太多地把医患关系单纯地“对立二元化”,变成了仿佛做生意一样的需求关系,而无视了:这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应包涵着情感因素,应该遵循社会基本礼仪和人际交往所应追求的融洽、和谐的共生关系。
听人说,医生与病人道别忌讳说“再见”,这是因为医生总是希望病人从此不再生病,病人也盼望自己就此平安。此说似乎也有道理,不过,毕竟只是美好愿望而已。在我看来,医生与病人相互说声“再见”是应该的,因为我们的健康离不开医生,医生也因为人们不可能不生病而显示其“白衣天使”的价值。难怪刚才那位老太与汤医生道别时,一连说了好几个“再见”,因为她明白,汤医生是她健康的守护神,怎么能不再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