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达客,十三五规划,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其间,有什么关联?
先看几则消息。
今年6月,申城首个获得工商登记确认的股权众筹企业——蚂蚁达客(上海)股权众筹服务有限公司获得营业执照,编号“001”。
本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建议。
明天,2015“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如期而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新金融与现代法律服务如何相辅相成,备受关注。
当金融的网络化和网络的金融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几则消息无不在昭示着一个事实:互联网金融行业将不再“野蛮生长”,而是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引导下,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时期。
如今,那个并非“天方夜谭”的阿里巴巴,地球人差不多都知道。可蚂蚁达客,又是干什么的?那就先说说蚂蚁达客跟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关系。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下属企业,蚂蚁达客又是蚂蚁金服的子公司。蚂蚁达客要做的事,就是当好中介人——在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牵线搭桥,而这些融资者正是大量小微企业。
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小微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6.8%,吸纳就业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的54.6%,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占比70.82%。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小微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占比80.8%。调研表明,小微企业的整体税负偏重。调研报告建议实施“结构性减税”,放水养鱼,藏富于民。但税改毕竟是重大课题,如果能有一个信誉良好、社会认可度高的“中介平台”为小微企业缓解经济压力,则是更为便捷的渠道。
这个成了“001”的“小蚂蚁”,要做的,正是“便捷的渠道”。只不过,这只“小蚂蚁”很特别——它既是互联网企业,又干着中介的活儿,还跟“类金融”沾亲带故。
对这个新事物,授予它“001”号,是否于法有据?政府的态度是:使对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所以,蚂蚁达客应被允许生长,它提出工商登记申请,工商部门就应受理。
然后,监管部门核定了蚂蚁达客的经营范围,明确只能进行股权众筹的中介服务及相关的咨询、广告等配套服务,不得直接从事金融交易。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此“001”诞生后,行政职能部门如何做好事中事后监管,更是简政放权后的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
其实,与“小蚂蚁”有关的新金融课题,已是近年来外滩金融法律论坛的“焦点关注”。来自金融界、法律界的共识是:面对金融的网络化和网络的金融化,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激发新金融的创造活力,又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这当中,监管部门要做的是——放活不放任,放权不放责;而法律服务能够提供的,就是有效的风险控制。
事实上,“激励创新”和“风险防控”并存,这个共识让新金融在上海最具“金融历史”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得到快速发展——今年1-10月,这个集聚带引进金融、类金融机构151家、占全年70家目标的215.71%,其中民营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机构55家,占全年30家目标的183.33%;以金融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蓬勃发展,中民投系、阿里系进一步扩容。
事实上,“激励创新”和“风险防控”并存,这个共识已不仅仅是金融和法律专业领域的声音,而是已进入国家视野——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建议,明年3月,这个规划建议一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那么,新金融在有序轨道上健康发展,受益的将不仅仅是新金融本身。
据说,蚂蚁达客很有些雄心壮志。其实,蚂蚁雄兵,并非单纯自勉的愿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个与“走出去”有关的信息是,目前支付宝海外用户规模达1785万,分布在俄罗斯、美国、巴西、西班牙、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具备了14种货币的结算能力。
当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权益保障问题将如影随形,法律服务因此必然相伴左右。国内法律服务如何顺应新趋势,将是“小蚂蚁”带给外滩金融法律论坛的又一个新课题。而在论坛之外,一个由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发起的“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引人关注,联盟成员来自印度、日本、韩国、巴尔干半岛、中亚、中东、以及东欧,涵盖了一大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深律师。这个联盟,还将协同国内知名法学院校打造服务平台,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政治、经济动态,为“走出去”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他们的目标是:要成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专业智库。
未来,究竟如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