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互动
     
本版列表新闻
你不贪小就不会“中招”~~~
你不贪小就不会“中招”~~~
你不贪小就不会“中招”~~~
你不贪小就不会“中招”~~~
你不贪小就不会“中招”~~~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不贪小就不会“中招”
如遇“网骗”可实行反制
胡晓晶
  “国内网络诈骗地下产业链年产值超11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受骗上当的上海网民人均被骗走8084元,排全国第一”——昨天本报头版头条聚焦网络受骗,立马让不少人倒吸了一口冷气:“原来在‘魔都’上个网都这么危险?”“下一个受损失的会不会是我?”

  对此,国内首个网络诈骗全民举报平台——猎网反网络诈骗专家裴智勇提醒,当“网骗”已成中国第三大黑色产业,网民中招概率还是大大增加,不光是不得不防,更不能自己贪小“送上门去”。

  网络诈骗,也讲“蹭热点”“找节令”。“双11”过后骗子并未消停,正如新浪微博上网友@黄大伟2010 提醒的:“近期各种诈骗太猖狂了,同事的朋友刚被骗了一万多,据说公安局报案的80%是网络诈骗。大家小心!”另据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的“双11”后谨防电信诈骗消费提醒说:“蜀黍提醒近日荷包减负的盆友们,‘双11’后也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期,一定要仔细核实对方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对此,网友们倒是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甚至群策群力在网上总结出了“调戏骗子17招”的“技术活”,号召当一个机智的网民,不仅能识破网络诈骗,甚至还要会调戏骗子。比如:当接到骗子短信,他让你把钱迅速存入他账户时,不妨过段时间给他回条短信:“款已打,明天到,请查收。”结果第二天说不定你会收到骗子回复:“都跑三遍银行了,款还没打来,你个骗子。”又或者像有网友模拟“演练”的那样,假如有人电话来问你:“是×××吗?我们是公安局的,你的信用卡账户涉及财务欺诈已被冻结,请配合我们调查。”那么这时候千万别慌,因为有一种答复可能会让骗子都接不下去:“这么巧!我还没有信用卡!”

  “防不胜防”,是昨天不少读者在看到本报报道后的第一时间反应。不过,新浪微博网友@大闸蟹坐飞机 还是一语中的:“关键还是贪心造成的,你要不去想着小便宜,哪会遭骗啊!”

  本报记者 胡晓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要闻·声音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6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0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教育热点
   第B12版:专版
如遇“网骗”可实行反制
大家都要走出“作业”误区
找到的杀夫疑凶已改变了身份
“金玉良言”应是“金玉良缘”
上海交大—京东创客空间启动 京东派助力校园创业
新民晚报互动A15如遇“网骗”可实行反制 2015-11-25 2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