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成长氛围,以及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创建于1963年的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在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历史积淀中,紧扣“厚德精技”的育人目标,归纳出以职业教育为本,以校园文化为根的发展方向,并逐渐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升华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育出学生“职场意识”
我国的中职教育大多脱胎于行业,所以中职校园文化中渗透着大量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影响、熏陶在校学生,已成为大多中职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发展方向。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在发展特色示范校的计划中也提出:校园文化应与企业文化互动融合,将企业精神、企业管理和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相融合。
走进教室,不少学生的课桌上都叠放着一绿一蓝两册小本,学生小杨告诉我们:“这两册小本每天可都能派上大用场。”翻阅后发现,两本手册竟都“暗藏玄机”,它们原来是学校在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中摸索出的“秘密宝典”。
蓝色手册名为《9S班级管理指导手册》,是学校在研究日本企业6S现场管理经典之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付诸实践的一套自创校园管理方法。“9S管理”(前面5个S为日语拼音)即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节约(Save)、安全(Safety)、服务(Service)、学习(Study)。依据这本蓝色手册,结合多重把关,9S已成为学校班级常态化管理的有效标准。学生在校园中提早接受企业式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使他们可以形成恰当的行为举止与礼仪修养,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也提升职业素养。
与蓝色手册搭配的小绿本,是学生素质教育记录手册《青春日记》。学生每天遵循9S规范后,都可在小绿本上记下成长足迹,此外,每次参加完各类课外活动所收获的心得体会也可记录其中。这本《青春日记》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在之后企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律意识。
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成果喜人。它不但育出了学生的职场意识,还培养出不少专业技能“佼佼者”,其中模具专业学生顾天佑、数控专业学生张车浩荣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制冷与空调维修专业任宏伍同学荣获2015年“天煌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一等奖。他们表示从技能比赛中收获了成长,愿将拼搏精神带到将来的职业生活中去。
校园文化拉动魅力社团
炫出学生“多彩生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让人有自由的发展空间。“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让人养成沟通交往、协同学习、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多方合作的社会人格。社团就是一个以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学习型群体。它既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现才能和施展个性的场所,更为学生提供交往、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各式各样社团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就能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氛围。
作为第二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学校在拓宽和加深必修课的基础上,结合各科学习,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延伸学习领域,已形成艺术表演、体育健身、专业提升、技能拓展、人文素养五大类多达42个校园学生社团。2015-2016第一学期共有861人投身于社团活动中,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最充满魅力的组成部分。
“看到灯泡第一次闪出亮光,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从对于焊接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到能组合一堆电子元件焊出一支充电式手电筒,2016届学生何古月从创意焊接社中学到了真本领,也收获了快乐。像何古月这样从社团活动中获得成长的同学,不占少数。为此学校还专门将学生们从社团获得的欣喜与成长收录成册,编撰出一本收录有一百余个精彩故事的精品读物——《快乐社团、伴我成长》。此外,社团活动也激活学生创业灵感,模具专业唐智勇同学在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感知校园文化的纽带。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既满足了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让他们成为了校园文化的缔造者,更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
校园文化关注心灵密境
找出学生“真实自我”
“老师,您好。最近我遇见以前的初中同学,他考进了重点高中。言谈里,我感到他对我这个只考进中职校‘失败者’的轻蔑,我现在很自卑,该怎么办?”开学刚一个月,学校心理工作室的信箱里就收到这样一封信,落款人是新生小宋。
在刚进入中职校的新生中,像小宋这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相当普遍,并非个别现象。正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时期的中职生,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自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并影响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成长。如果漠视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迁移,不对其加以干预,不仅将影响学生个体的终身成长轨迹,而且将影响整个群体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社会稳定发展,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心理科研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采访中工业技术学校德育主管副校长骆敏语重心长地说:“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学校很早就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将其作为学校的品牌特色。
依托市级心理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特别打造了一条直通学生心灵密境的“心灵长廊”。在这条“长廊”上,心理辅导室、心理测量室、个别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及心理体验室一字排开,随时敞开大门,欢迎学生入内咨询。除了“心灵长廊”,学校还关注心理特色班主任团队的建设,经过外聘专家的心理专项培训,班主任们个个都化身为“心灵导师”。之前自卑的新生小宋,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慢慢解开心结,逐步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近年来学校还完善《健康教育》课程,并开展12项市级与校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包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实践》《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媒体资源库的建设》《运用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提升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实践研究》《团体辅导改善中职学生学习拖延的实践研究》,为学生找到正确的健康成长之路“指点迷津”。此外,通过科研途径,学校组织课程和系列特色活动,架构起了涵盖全体学生,可循环、全覆盖,有提炼、重升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们也没有闲着,而且还翻出了“花样经”。通过“自己演、演自己”的校园心理剧,更多学生参与到维护心理健康的“大军”中来。《妹妹的心事》《爸爸我爱你》《壁花少年》《单亲家庭孩子的心事》《追逐的苹果》等心理剧作品,反映的主题涵盖升学的烦恼、成长的困惑、初恋的密语、友谊的消逝、家庭的困局、实训的收获等不同领域,异彩纷呈。2014年,上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职学生“璀璨星光”校园情景剧由工业技术学校承办,校园心理剧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通过探索一条“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学校从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到激发全体学生潜能,从课堂教育到全面渗透,构建学生心理教育、实践体验与内化成长的立体成长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助人自助,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幸福感的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特别是抗挫折能力,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学校内涵建设有机统一。
校园文化注重多元发展
走出学校“体验生活”
校园是个激发创造力的地方,少年怀揣着梦想,从这里成长为青年,步入社会。寻梦、追梦、圆梦,学校关注学生们多元化的需求,主动放行,让学生们走出去、开眼界、做实事,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大方向。
学校除了开发系列基础文化课校本教材,还把德育课堂拓展延伸到企业,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氛围。每年学校都会安排在校学生深入优秀毕业生工作的企业实地探访。追寻学长的足迹,让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规划目标越发明晰起来。
专业技能不能仅囿于校园,更应提早服务社会。依托于学校特色的制冷与空调维修、数字媒体专业支持,学校积极开展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定期到长桥社区、龙华街道等开展志愿活动,并扩大服务对象,将学校离休教师纳入服务对象范围。
除了走出校门,学生还踏出国门,突破视野。学校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访问,开展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互访工作、中外文化体验活动。
工业技术学校将自身定位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从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受到企业欢迎的准职业人,让学生内含“匠心”底蕴是这所学校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工业技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道,值得借鉴。
新民教育中心 陈乐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