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打出门道
护士芮文芹说,回想第一次给患者扎针被拒,到如今成为“芮教员”,一晃过去了12年。透析机前的三部曲“躺下、打针、接管子”,她都希望自己能做到完美。尤其是打针,有很精准的技巧,进针慢,血会飙到天花板;进针快,会穿破血管壁;针的方向和血流方向交叉,患者疼痛难忍,透析就无法进行了。
“针都打不好,怎么让患者信任?”她决心把这个基本功练成绝活。为了准确评估和摸索血管,她在床边一蹲就是半小时,算准俯下身子的角度;下班后她悄悄给自己扎上橡皮管,反复琢磨门道。最终,芮文芹总结出不少经验:打针用腕力而不是臂力;把针斜插进血管后自然悬浮在血管的中心线上,这样胳膊不会疼。穿刺技术的进步,拉近了她和患者的距离。她心里明白,看似驾轻就熟的护理细节,其实一点都不“随意”。
守护生命尊严
护士长陈静说,长期接受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身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不少小护士有过这样的经历:被吐一身、被追着问责、被无理谩骂。陈静常常劝她们,“面对患者的生命相托,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尊严藏起来。”这条“名言”,也和长征医院血透中心追求的目标相吻合——让患者有尊严地活下去。
护士们把患者当“上帝”,呵护他们脆弱自尊,难免牺牲自己的颜面。但她们从不在患者面前表露情绪,躲在病房外悄悄抹把泪,进门又是亲切的笑脸。
久而久之,患者也对她们回馈真心。血透了13年的沈雁波说,如果患者是“上帝”,血透中心的护士就是“上帝”身边的“天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生命。
故事直抵人心
台上,朴实的话语充满力量,感人的故事直抵人心;台下,掌声不断响起,年轻的小护士眼里泪花闪烁。
“她们太不容易了,太了不起了……”在长征医院实习了4个月的林金秋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她即将从护理专业毕业,在职业选择上与老家的父母产生了分歧。听了报告会,小林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我也要做一名被患者需要和认可的护士。”想到下一站就将轮岗到“大名鼎鼎”的血透中心,她的眼里满是期待。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