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叫好的同时,“预警平台”也遭到了质疑:平台运营方资质是否靠谱?家长和儿童的实名制登记会否造成隐私泄露?本报记者专访平台负责人、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秘书长张永将,他回应称:实名注册只为核实真实信息而非采集,平台所用服务器的安全级别与三大运营商、银行相同,有能力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问题一
平台究竟如何运作?
目前,全世界有22个国家建立了儿童失踪预警系统,但在中国还是个空白。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失踪儿童能被找回的尚不足1%。而在美国,自1996年以来,著名的“安珀系统”(“AMBER”安珀警报,即“美国失踪人口:广播紧急回应”)已成功寻回或解救了602名失踪儿童。以2011年为例,在通过“安珀系统”成功寻回失踪儿童的案例中,有50%是因为公众或警方通过“安珀警报”发现了嫌疑犯的车辆;39%是因为公众接到警报后,提供了目击线索等关键信息;更有11%的案例,是嫌疑犯收到警报后释放了被绑儿童。
那么,在宣传中号称是中国版“安珀系统”的“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究竟是怎样运作的?
■ 回应:不能转发“走失警报”
张永将说,“预警平台”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和GIS地理信息技术,通过“群众互助+警方立案”达到救助失踪儿童的目的。关注“预警平台”后,家长们完成身份认证,录入儿童信息,建立“防丢档案”;一旦发生丢失情况,可即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通知警方,110会根据案发地点指定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及时出警。
平台会分析儿童失踪案例场景,根据行走速度、行车速度、高铁速度等精算出一套信息推动时空规则,在儿童失踪3小时黄金时间内,形成半径30公里、90公里、690公里和大于690公里的四道保护失踪儿童的预警保护圈。如果3小时之后仍未寻获失踪儿童,信息就会迅速覆盖全国范围,警报将不间断推送覆盖范围内所有向平台授权了地理位置的志愿者。目前,该平台正在升级维护,尚未有成功寻找到失踪儿童的案例。
此外,张永将特别强调,家长在平台上发布的“走失警报”是不允许被转发到社交媒体的。“以往,你时常能在朋友圈、微博看到孩子的走失信息,其实里头有不少是‘假警报’,有些是孩子已被找回的‘过期消息’,有些则索性是坑蒙拐骗的‘假消息’。在预警平台上,家长可根据情况随时撤销警报,加上它是和警方联动的,警方也会随时核实,监督报失家长更新情况。这样就掐住了‘假警报’泛滥的源头,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谣言传播。”
问题二
为何需要隐私信息?
“我从不否认在我国建设一个类似于‘安珀系统’的平台是个好事,但‘预警平台’并非是‘安珀系统’的‘拷贝不走样’。”身在北京的麦田先生是一家专注育儿服务的互联网公司负责人。平台上线后,他曾尝试以家长身份登录注册,但整个平台需要录入多项个人信息,耗去了他近4小时。“这个平台号称跟腾讯合作,为何用户体验那么慢?”曾有十多年互联网工作经验的麦田当晚就发布了一篇紧急呼吁,提出平台存在诸多疑点,在弄清之前家长不要使用“儿童失踪预警平台”。
麦田告诉本报记者,“安珀系统”搜集的是特定的搜集信息,信息由执法机关核实、搜集和发布,但“预警平台”却需要家长“自曝”个人隐私——关注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后上传家长信息和孩子身高、体重、头像、声纹等建立防丢失档案。“孩子走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你不能为了一个小概率事件就去搜集家长的隐私。”
■ 回应:信息不做强制录入
张永将说,做这个预警平台的初衷:一是要增加犯罪成本,二是增加守护的力量,建成一个快速响应的机制。
“在目前的既有法律框架内,除了丢失孩子的家长外,民间的平台是不具备儿童丢失信息的发布权限,而且非警务人员也是没有调查权。因此,平台要对发布者的真实性和孩子的真实性进行严格限制,身份证核验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为此,我们特地购买了身份信息核验的服务,使得平台能够与公安部全国身份证信息核验中心联网核验家长、孩子的身份真实性。”但是,张永将说,他们只做发布者和志愿者的身份验证,并不做信息采集,而孩子“防丢档案”信息录入与否,平台也未做强制性要求。“可以提前录入,也可以发生危险后录入。”
问题三
数据安全谁来保障?
运作“预警平台”的主办方——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是一个今年5月份才成立的全新基金,由个人捐资200万元成立。“这个新基金究竟是怎样一个资质?200万元的资金能否支撑运作如此大的项目?如何来保障家长和孩子隐私数据安全?”数据安全是麦田们关注的另一大重要问题。
■ 回应:服务器安全级别高
张永将说,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简称“CCSER”)是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下属专项基金。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是民政部直接登记主管的,拥有合法的资质。“实际上,我们已陆续有企业通过捐款、提供服务器等方式支持平台开发和运作,包括基金成立当天就另有410万的捐赠。主管单位也有强大的资金、资源支持。”
“‘预警平台’的公众微信号确实是由基金和微信共同开发,但目前由CCSER全权运作。”张永将坦言,公众号服务推出有些仓促,对社会反应如此热烈预估也不足。“不过,微信只是平台的一个载体,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的手机客户端尚未推出,仍在开发中。我们会根据社会反馈来及时升级调整。也会按照我国相关法规加入‘隐私政策’。而且,我们采用的服务器,是和三大运营商、银行、互联网巨头一样的,安全系数非常高,对用户数据也会采用分别加密处理。”
不过,张永将表示,质疑声也令他们有了更多思考,捐赠的形式确实存在资金、技术等支持的不稳定性,这也是他们未来发展遇到的难题之一。
问题四
会被人贩子利用吗?
为了避免发出错误警报而让系统被当作“狼来了”而忽略,“安珀系统”发布警报的标准相当严格,包括了“司法机构必须确认绑架实际发生”、“儿童必须有受到重伤或死亡的危险”、“必须要有被绑架儿童、绑架嫌犯、或绑架嫌犯的车辆详细描述资料来发布警报”等多个条件。那么,预警平台是否能够有效监管信息发布者?而网友更为担忧的是:平台是否会被人贩子反利用?“万一人贩子也注册为志愿者,就能第一时间收到信息,等于提前有了预警,甚至能找到走丢的孩子带走。而通过人贩子买了孩子的,是否也会通过注册阻碍民间人士对拐卖孩子的解救?”
■ 回应:“保护圈”增加犯罪成本
张永将说,“预警平台”有一项黑名单功能会增加造谣成本,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将不能发布消息或者获取他人的救助。
“预警平台”设置的“四层保护圈”也能增加人贩的犯罪成本。张永将说,比如,孩子失踪30分钟内,人贩子必须正好在3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否则收不到预警消息,即便避开志愿者监督等防线,他还需要避开平台同步上报给警方形成的警察防线。“即使人贩子躲开了全部防线,他还得说服买方,因为很可能孩子还没到买家手中,孩子失踪信息已传开。买卖孩子双方都要入刑,那么对买方而言,犯罪成本也很高。世界上其余国家都是利用‘警察+群众’互助方式解决丢失问题。”
此外,张永将说,未来,平台也会与中国行为法学会合作,根据平台成功解救的案例来推动和完善儿童失踪案件的相关立法。“法律是非常漫长、严谨的,你想推动立法,就要有实践经验去支撑。所以,平台将是一个5年的长期开发和运作,会不断听取质疑、解决问题。最终,我们想仿效国外类似平台的做法——最先是在民间启动,最终是有政府参与。”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