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的新书《沿着无愁河到凤凰》,很美很美。
全书关联一个画家的小说,她写得如此美、如此安静,又深刻、明白,称得上“深刻而优美”了,真是了得。芳菲人美、声音美,这次还要冠以“文字美”,而且,这第三种美正映着她自己书中那句话——美得结实。
但凡这样的美,都来自劳苦,来自为爱和智慧的劳苦。
我认识周毅有些时间了(这本书她署名芳菲,作者简介中说她职业之外的写作署名芳菲,新闻写作署本名),她的文字一贯精准,但这次,笔锋的犀利,视界的清晰,穿透力的强大,把黄永玉师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里明里暗里的历史、人物、环境和关系干净利落一阵剖析,更甚往常;而她的文风仍似往常,如春风中的柳梢一样安静柔和。仿佛她在静默观看大川从眼前缓缓流过,而我静默感受她的文字从我心中流过。这样的感受,实在是非常少有的阅读体验。沿着无愁河走到凤凰,芳菲的文字走成了“安能辨我是雌雄”的状态,柔媚中带有一股英气。
不读这本书,我不知道黄永玉和沈从文竟同时佩服一个叫陈渠珍的人,历史的尘埃里埋着这么个经历了清朝、民国和共和国的文武全才;也不会知道陈的两本奇书(《艽野尘梦》与《军人良心论》,现在我好想看呐,想更多了解这个奇人)。另外,我还非常喜欢这本书编排的灵巧心思,书里的插图全部出自黄永玉之手。本来么,写一个画家怎么能没画家的作品呢?可我想说的是,芳菲一点都没浪费这些画,文字与图极其般配,合在一起,超过了单独看文字或者单独看画的欣赏效果。全书插图的选配也印证了芳菲对黄永玉小说的理解和感动。比如那幅《幼麟弹风琴》速写,校长激情澎拜、引吭高歌、前仰后合、十指翻飞地弹着一架——风琴(注意不是钢琴哦,大概因为那时条件不够吧),旁边,芳菲谈的是中国教育史上“惊鸿一瞥”的以美育为核心理念的时代,实在令人向往——1930年代藏于凤凰的文昌阁小学,从校长到体育老师,竟然都是“腕儿”,是大腕儿!这样的图文搭配,对于懂得美、追求美的人来说,美的体验是超越物质的,如在风琴上的钢琴享受。教育不就是要帮助人进入这个境界吗?
芳菲这本书是跟随着黄永玉的连载小说写的,历时好几年,莫非该叫“章评”或“年评”?令我惊喜的是,这“章评”“年评”篇篇佳作,让我难以取舍。一本书,一般我要挑自己最喜欢的某部分重读几遍,但芳菲这本书,我却乐意全书重读,很可能会好几遍。读第二遍时,偶然发现,把书中黄永玉小说的引文或对话用四川话念一遍,非常顺口,有趣,似乎比用普通话读更能体会作者的意思。
山水需要知音,音乐需要知音,书也一样。黄永玉之于凤凰,芳菲之于黄永玉和凤凰,都是心有灵犀。这本书像书评又不是书评,也许可以称为“芳菲眼中的黄永玉和他那段历史”?七篇文章相对独立,但又彼此渗透。比如谈黄永玉的家教那篇,题名“人情中间,不留痕迹最好”。谁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是讲感情的,但深刻的、美育的家教,追求上善若水的极致,止于至善的恰恰是“不留痕迹”。不是不爱,无情,正是因为爱之深,为人宽容、体谅到让受益之人感觉不到任何受益的痕迹。这是真正的涵养。敢于不留痕迹的,都是内心强大且平稳的人。这本书里,各章所有涉及到的角儿,如陈渠珍、太婆、爷爷、幼麟、王伯……当然还有主角黄永玉,都是于人情之间不留痕迹之人,以至做好事被人知道后的表现如同做了贼一样。这种家教,其实不是教出来的,惟有父母先成为这样的人,孩子自然成为此种人。
儿童仅靠单纯的爱就可以很强大,但一个人到了古稀之年仍葆有赤子之心,他就不光是强大了,而是进入了“因爱而完全”的状态。因完全的爱,而去除了一切恐惧。
《准提庵里有画》一章,芳菲的领悟力有点“爆棚”。印象最深的是她写第十幅画《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芳菲对一僧一俗意象的自问自答,视野开阔,胸有千壑,心却玲珑。共此烛光的,可以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也可以是分处两个时代的两个人。但是,如何才能共此烛光呢?芳菲在最后一章《风雪雨雾回故乡》中引用了黄永玉一句话:“没有人,没有智慧和爱,该有的不会有,已有的也会失落。”后面还配有一幅黄永玉的手书“爱,怜悯,感恩”。
时间的箭头,时间的大川,时间的堤岸,都不能阻挡某一类人“共此灯烛光”,他们可以超越时空彼此对话、与世界对话,甚至琴瑟合鸣奏出美音。
这样的精美和声,值得我们一听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