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业相继,家学相承。吕惠生、吕其明,父子两代人的家国情怀,绵延的不仅是血脉相续,更重要的是精神气脉的传承,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还有那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
1935年,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神州大地,凄风苦雨,霾云漫天。一次,两家豪绅为了霸占一块公田修建私人宅第,竟然采取贿赂手段,拿出两百块银元,妄图买通吕惠生为他们行方便。吕惠生感到受了奇耻大辱,遂作《七绝》一首:“孳孳货利已根生,哪得人人肯洗心。只有铲除私有制,人心才可不迷金。”在愤懑中,为了拆穿恶人,对天铭志,他断然将那笔贿款公之于众,用它在公共场所建了茅草小亭,并亲笔书写“洗心亭”三个大字,悬于其上。此举一出,当地豪绅既嫉恨、又害怕,而民众却拍手称快,一时传为佳话。
在家乡安徽无为县东乡有一条拦江长堤,名叫“惠生堤”。年长的乡亲们,会把它同吕惠生的名字连在一起。1943年,黄丝滩江堤全线溃崩,面临如此紧急的局面,吕惠生以对革命、对人民的高度忠诚,当机立断,发动了建设黄丝滩新堤的战斗。他是把“这一伟大的水利建设工程”作为“为了防御水患、获得安全,为了保障生产,长期抗战,为了巩固发展皖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建国成功”的大事对待的。在与占据芜湖的敌伪隔江对峙、头上敌机不断盘旋、敌人时而偷袭的严峻形势下,吕惠生同几十万民工同生活、同战斗,一起挖土、挑担、打夯,呕心沥血,风餐露宿,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日夜夜。这项被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喻为“皖中劳动人民的惊人奇迹”的宏大水利工程,历时8个月,212个昼夜,终于在1944年5月6日,顺利竣工。经皖江区党委批准,新堤被命名为“惠生堤”,它所包容的意义是深沉的,凝结的精神是伟大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临难毋苟免”。吕惠生从1945年9月中旬被捕,到11月13日牺牲,短短55天里,他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对种种引诱,他无动于衷,遭受严刑拷打,他面无惧色。最后黔驴技穷的敌人问道:“你今天就要死了,感到遗憾吗?”他面对几把明晃晃的刺刀,视死如归,掷地有声地回答:“为革命而死,为真理而死,是最大的光荣,绝无遗憾!遗憾的是坚持敌后8年,有许多宝贵经验没有来得及总结。”就在那一天,父亲走到了一生光辉的终点。
“关河累年,死生契阔。”父亲给了吕其明理想的深度,创作的情怀和为人的态度,“父亲的做人做事,是我的一面镜子;父亲的高尚品德是我人生的路标;父亲的一生一世,影响我后来的一切,包括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创作乃至我生命的全部。”
1940年,在孩提时代就投身新四军革命大家庭的吕其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战火的洗礼和极其艰苦生活的磨练和考验,既熔铸了他的灵魂、意志,也赋予了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半个世纪以来,他创作了一批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红旗颂》、《使命》、《雨花祭》、《龙华祭》、《庐山恋》、《城南旧事》、《焦裕禄》、《雷雨》、《寒夜》、《子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些作品也铸就了他一生的音乐品格和风骨,扎根于民族的土壤,追求与民众的结合,并以此为事业,坚定信念,焕发激情和灵感,让探索的琴弦不断弹奏出人民作曲家心底最纯粹的声音。
一个时代的不平,两代人的感奋,以及他们背后洒下的那一片无比暖意的民族情怀,和对真理身体力行的求索,必因闪耀着“人格”的魅力而散发永恒的生命力!
诗礼传家,风骨嶙峋,代代相传,绳绳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