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名胜古迹,常能看到塔。塔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颇有特色,是外来因素与我国固有的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建筑物,式样繁多,造型优美,雕饰别致,远近观赏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中国的塔,原义专指佛塔。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塔这种建筑类型,连“塔”这个字也没有。塔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外来词音译新造的字,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那时的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相传,在印度,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由弟子们分别建塔放置一部分以为纪念。后来把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作“佛塔”。
塔作为佛教建筑,随同佛教传入我国,历代的能工巧匠在我国原有的亭台楼阁传统基础上,创造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塔。中国佛塔以楼阁式和密檐式为主,都是结合印度塔的原型与中国的亭台楼阁创造的。随着供奉佛像的佛殿建筑兴起,一般佛塔就建在殿的后面,如苏州的虎丘塔,或别筑塔院来建塔,如杭州的六和塔。有时把塔建在寺外地势较高的位置上,给朝山进香的人指引方向,上海的龙华塔虽不高,也属于招引塔之列。再往后就是为了观赏山水而建立的“风水塔”,这已与佛教无关了。
在现代汉语中,凡是细而高的建筑物大都称为“塔”,如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电视塔、水塔、灯塔……但也有例外,烟囱就不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