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半辈子晚报,没想到自己上了晚报。”黄月娥感慨地说,这份登有《妈妈的晚报,可不能断了……》的报纸,她们一家人都会好好珍藏。
家长里短市民牵挂
一段深深晚报情,激起浦江千层浪,许多老读者禁不住也动情地写下他们与晚报的故事,这么多年,晚报同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人在信中说,上海标志性的东西,在他心里,不是金茂大厦、东方明珠,而是《新民晚报》,是德兴馆。它们和黄浦江、苏州河一样,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细想来,果真如此,不然晚报怎会成为许多牵挂上海的人心里最大的安慰?就像读者董月光女士在信中写到的:“说来你可能不信,一份报纸,真的能够传递到父母哥哥的温暖、故乡上海改革开放春风的气息,享受石库门家长里短的故事。”
很多人为老夫妻俩隐藏在日常生活里深厚情意所感动,有人说:“感恩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记录下日常的点滴,让平凡的生活闪耀出爱的光芒,温暖人心。也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还有人说:“感人!忙碌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疏离于这些感受。”“这是一个多么有爱的家庭!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满满地被爱包围!”“很平常,很深刻,很感人!”
老夫妻是晚报的忠实读者,更是这万家灯火中普通的一家人,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被她郑重地放在心里的,不是别的,正是寻常人家嗔嗔怪怪、恩恩爱爱、相依相伴的朴素情感。寻常里往往蕴含着人生的深刻,让人在扑哧一笑的共鸣中悟出点什么。
激励同仁不忘初心
这两天,晚报不少同仁心里都有些五味杂陈。我们知道许多老读者对晚报有感情,但没有想到这份感情是这样深厚,甚至成为生命的依靠和嘱托。在感动和感谢之外,我们比别人更多了几分惶恐,难免在心中自问,读者给予晚报的,是一份难以回报的恩情,不殚精竭虑将这一份报纸办得更好看,有何颜面去面对这殷殷期望?
晚报同仁纷纷转发这篇报道,从转发时写的言语里,我能品味出“读者”二字在大家心中的份量。
有人说:“读者是报纸的父母,不能辜负,不敢怠慢,不忍疏离。”
有人说:“这是一位新民晚报读者最感人的表达,父亲已经用他对母亲的爱,预订了母亲余生所有的晚报。”
有人说:“我不相信哪一个人能对一个手机APP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有人说:“这是读者的认可,报人的动力,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初心。”
这个世界上,最难坚持,也最可贵的,就是不变的初心。对我们,对读者,这缕手机永远带不来的墨香,应该就是我们共同的初心。
首席记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