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聪慧(连载36)
李达上将:军中“活地图”
毕节,黔西重镇,地处云贵交界,为国民党和地方军阀两不管地区。1935年,红军二、六军团入黔,移师毕节,欲建根据地。任弼时问计于李达将军,李达展地图细察,力阻之。将军曰:一、毕节地势,雄视云南,云南不会不管;二、毕节公路,四通八达,蒋介石调兵方便,也不会不管。果如所言,不出十日,云南孙渡、湖南陶广和贵州部队,相继进军毕节。二、六军团急跳出毕节,西行而去。任弼时叹曰:“李达有先见之明。”
1942年夏,李达将军带工作组至二分区检查工作,途中遇日伪军“扫荡”,深夜转移。至一十字路口处,侦察参谋不辨方向。李达将军策马于十字路口来回,指一棵大槐树方向,断然曰:“走这条路。”率工作组从敌人间隙中穿插,遂得脱险。事后,有人问李达奥秘,李达将军取地图告之:“你看,这个符号是一棵独立树,就是我们要走的那条路。”
1947年夏,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军大别山,途经黄泛区,李达将军率参谋先行设营。刘邓首长随后跟进。宿营地设毕,仍不见刘邓踪影。将军即嘱某参谋,越某山,过某河,至某庄,接刘邓首长。参谋急行,果见刘邓首长。刘伯承问李达将军,如何知我们迷路于某庄?将军答,某庄于地图上有重名,一东一西,以此断之。刘伯承赞曰:“李达是活地图!”邓小平曰:“李达这一手真了不起!”
李达将军指挥作战,十分重视运用地图。红军时期,部队克湖南大庸城。李达将军见有石印局,即派人翻印二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下发部队。抗日战争时期,将军亲自组织制图人员,并派出一个侦察排配合,北起九里关、南至漳河畔,运用简易测绘法实地丈量,将该地区村庄、人口、水源、资源等作了标记,彻底弄清了晋东南、太行山和晋冀鲁豫接合部之地形。后,又指导制图股完成了《最新华北明细图》,绘制了分层设色的《太行军区形势图》。
萧克上将:巧用“空城计”
萧克将军喜读《三国演义》,用兵甚有计谋。抗日战争时期某日,将军所部司令部驻地被日军包围。是时天将黑,日军已近一公里。将军下令亮小油灯,敲响熄灯钟,即指挥部队分成八路,飞速由缺口处突围。日军扑进村里,家家灯明,户户屋空,萧克将军住处桌上摆着《三国演义》,打开处正是“空城计”一节。
杨勇上将:刘伯承赞之:“围师必阙,虚留生路,暗设口袋,要得嘛!”
1946年初,杨勇将军挥师东进,围国民党七十师和三十二师于鲁西南之六营集。敌拼命反击,企图突围。杨勇将军围而不打,细察其地,向刘邓建议网开一面,再歼之。刘伯承称善,曰:“围师必阙,虚留生路,暗设口袋,要得嘛!”是役大捷,杨勇部歼敌两个整编师师部及三个半旅计一万余人。战后有人问将军,已被围之敌再放其生路,险否?将军答曰:“四面围攻,敌必逼为困兽之斗,我伤亡肯定会很大;围三阙一,敌必夺路而逃,其时拥挤混乱,军无斗志,更利于我歼敌。我们作战,不但要计算胜负,还要计算得失。”
粟裕大将: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战于鲁中”
粟裕将军作战,善于示形,以迷惑和调动敌人。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战于鲁中”,即为示形范例。初,南线之敌密集稳进,难寻战机。粟裕将军果断弃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命少量部队减兵增灶,伪装华野全军于南线与敌周旋。其时,将军率主力急速北上,虎跃鲁中,一举全歼深入我鲁中解放区腹地之敌李仙洲集团。战后,粟裕将军总结曰:“此役功在示形。为引敌于南线、歼敌于北线,我一示连续作战疲惫之形;二示必保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将决战于鲁南之形;三示我主力失利于临沂外围之形;四示我军准备西渡黄河,撤出山东解放区之形。示形之妙,使敌深信不疑,故而为我获得战机。”众皆服之,敌亦服之。
* * * * * * * * * * * * * * * * *
明起连载《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