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今年7月20日发布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海航计划(2016-2020)》中,持续建造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已成为未来5年美国海军预算提案的六大优先项目之一,在“作战优先、前沿部署、保持战备”等三个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战略大调整”的产物
弗吉尼亚级潜艇的诞生,源自美国海军的战略大调整。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对付苏联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美国海军决定建造更大更先进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海狼级潜艇的潜航排水量高达12000余吨、下潜深度可达600米、水下极限航速可达35节,配备先进的雷达和声纳系统,8个660毫米鱼雷发射管不仅可发射鱼雷和水雷,还可发射鱼叉反舰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当然,性能强悍同样意味着造价高昂——平均每艘海狼级核潜艇的造价高达11.6亿美元,这在当时而言简直是天价。
美国海军原本计划建造29艘“海狼”,但首批“海狼”刚刚开建就逢苏联解体,实力大损的俄罗斯海军放弃“大洋决战”,改走“近海防御”路线,“海狼”的主要对手就此消失。最终,美国政府只批准建造了3艘,美国海军对攻击核潜艇的需求也被重新定位为“能近海作战的多用途潜艇”。随后问世的弗吉尼亚级潜艇看起来像“缩小版海狼”,同样具有艇艏伸缩水平翼、六片式尾翼等外部特征,艇体长约115米,直径10.4米,长宽比11.1,比“海狼”(长宽比8.8)苗条许多,潜航排水量7800吨。
弗吉尼亚级潜艇配备1座S9G核动力炉和2台蒸汽涡轮机,单轴泵喷推进,美国官方对其航速和潜深的说法是水下航速超过25节,潜深约240米。不过外界普遍认为这些参数过于保守,专家估计其水下航速可达34节,潜深约500米。
首批4艘弗吉尼亚级潜艇由通用动力电船公司和纽波特纽斯船厂联合建造,其中通用电船公司负责建造艇壳、发动机舱、指挥舱等部分,纽波特纽斯船厂负责建造艇艏、艇尾、围壳和潜艇前部的某些部分,总装工作则由两家公司分摊。
舰载设施全面升级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首艇“弗吉尼亚”号(SSN-774)于2004年10月服役,之后每年增加1艘。目前,美国海军现役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有12艘,4艘在建,并且计划每年建造2艘,预计建造数量多达48艘。具体到“伊利诺伊”号,它属于第三生产批次(Block-3),由通用动力电船公司格罗顿造船厂建造,去年6月铺设龙骨,今年10月就下水,建造进度之快令人印象深刻。随后,“伊利诺伊”号将进行测试航行,部分子系统需要调试。如果一切顺利,预计将于年底服役。
“伊利诺伊”号拥有先进的桅杆群,包括GPS电子桅杆、可高速传输数据的卫星通信桅杆、无线电收发桅杆以及AN/BVS-1光电潜望镜组等。
在声纳传感器方面,艇艏安装有宽孔径阵列声纳,艇体两侧各有3个宽孔径被动声纳,分别位于艇艏下方与指挥塔围壳前下部的高频主动声纳可精确测绘海底与雷区,大幅加强近岸操作与反水雷能力。该艇的高性能音响捕捉系统可从所有声纳获取数据,并综合计算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
潜艇的指挥控制系统采用开放式设计,以光纤总线局域网连接,相关软硬件可方便地进行更换和升级。另据报道,“伊利诺伊”号可与美军的其他作战平台近乎实时地交换信息,完全融入“网络中心战”体系。在电子对抗措施方面,“伊利诺伊”号上安装了14个外置诱饵发射管和1个内置诱饵发射管(可再装填)。
可发起“高密度”攻击
在攻击武器方面,“伊利诺伊”号的艇艏装有4根533毫米口径多用途发射管,既可发射MK48线导鱼雷,也可发射鱼叉反舰导弹,以及诸如“远程水雷侦察系统”那样的水下无人潜航器。值得一提的是,该艇还用2套“大直径发射筒”替代弗吉尼亚级早期型号的12具垂直发射管。每个“大直径发射筒”不仅可装填6枚“战斧”巡航导弹,还可以用于布设水雷或发射无人遥控载具。据悉,这项设计也将成为未来美军核潜艇发射装置的通用设计。
据悉,“伊利诺伊”号携带“战斧”巡航导弹的数量达12枚,再加上可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的26枚弹药(MK48重型鱼雷和鱼叉反舰导弹),单艇的导弹鱼雷携带量高达38枚,如果是后续建造的Block-4版本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相关武器的携带量将达到66枚,堪称“水下武库艇”。尽管不如未来的Block-4型潜艇,“伊利诺伊”号执行反舰和攻陆作战的火力密度仍然超过大多数现役核潜艇。
另外,与前两批次姊妹艇相比,第三生产批次的“伊利诺伊”号有40%的地方进行了重新设计,可能涉及指挥舱、动力控制室、特战队员转移舱、艇员居住舱等。“伊利诺伊”号专门设有一个可连接“特种人员运载器”(SDV)的接口,运载器内可容纳9名特战队员和作战装备,潜艇上搭载的特战人员可利用SDV实施水下渗透,完成任务后利用SDV隐蔽地返回潜艇。
据美国“导弹威胁”网站分析,鉴于潜在对手不断强化“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美国将更多地利用潜艇的高隐蔽性发展“分布式打击”能力。美军如果大量动用低噪声潜艇从水下发射巡航导弹,必然能在突然性和隐蔽性方面获得优势。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