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团队发布称,经测评,目前,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2.9分,呈良好态势。其中,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66.7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8.5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76.3分。
校园体育得分最高
数据同时显示:校园体育是当前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通过对体育健身学校环境的测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校园体育课执行率和学生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2.8分、92.1分、84.1分。通过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行为的测评,儿童青少年在校园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得分为93.5分。
指数测评结果也揭示出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面临挑战。该研究显示,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式”的指标中,“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的分值分别达到96.2分和90.7分,而其他活动方式的得分仅14.9分(社会性的组织化体育活动)和22.3分(个体的自主体育参与)。
同时,在衡量学校健身环境的指标中,“场地充足度”的得分只有61分。对于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来说,场地不充足的原因主要不在于缺建设资金,而在于缺用地空间。
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学校体育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体育参与空间的余地相对有限,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度亟待其他渠道的支持。
“社区环境”得分偏低
该研究同时指出,指数总得分中,“健身效果(76.3)”优于“健身环境”(66.7)和“健身行为”(48.5)的“倒挂”现象,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当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参与总体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另外,“健身环境”得分中,“社区环境”(34.6)远低于“制度环境”(83.7)、“学校环境”(73.4)和“家庭环境”(68.8),说明上海青少年健身环境的失衡,将会影响其体质及身体健康。
该研究还进一步揭示:“政策的社会知晓度”(41.4)不足,是落实有关儿童青少年体育政策的主要问题;“家长表率”(56.9)不够,是家庭健身环境的主要软肋;“社区环境”整体得分偏低,表明社会力量支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还亟待加强。
中高强度活动比例偏低
该研究强调,静态生活时间过多,成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高危因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偏低,制约了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