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青认为,在巴黎大会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作为环境的“气候”与作为发展的“排放”之间如何相处,人类的发展既要赢得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竞争,更要在环境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失去了这个平衡,以及对这个平衡的正确理解,不仅环境得不到保护,发展也将迷失方向。
“环境保护同样需要大规模的投入,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都离不开资金、资本、人才和能源资源等各种要素。就此而言,发展经济就是在最直接的意义上通过经济规模的提升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撑。”李志青认为。
今年9月25日,中美两国元首继2014年11月后,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重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李志青认为,长期以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已经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则,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一则,在以往“共区”原则侧重于责任的基础上,本次中美联合声明将“共区”原则的涵盖范围进一步延伸到了“能力”上,也就是责任与能力并重的“新共区”原则;二则,在“新共区”原则基础上,本次中美联合声明还特别强调了“区别化”,也就是说,在未来,中美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有必要采取“共同”与“区别”并重的原则。
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