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实施半年未到,“人才红利”效应初显。据统计,今年7至10月,上海共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108人,申请数量比上半年增加315%;同时,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申请1191次。在国内人才引进上,11月以来,全市居住证积分审核已通过950人,居转户提交申请材料150人,直接落户提交申请材料20人。其中1名企业家已通过审批。
用“幸运儿”来形容今年26岁的印尼人张健炽毫不为过。作为首个刚毕业后就能留在上海工作的应届外国留学生,如果不是正赶上科创中心建设人才新政出台的利好,他将不得不放弃心仪的工作回国。张健炽只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
外籍人才年龄不再受制于60周岁
降低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简化申办程序是科创人才“20条”提出的重磅利好。根据新政,经上海市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以不再受制于60周岁的年龄限制,按规定办理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工作满3年后,经用人单位推荐,可按规定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对于这一政策的含金量,不久前刚刚交付首批中国本土新支线飞机ARJ21的中国商飞公司负责人无疑最有感触。“上海人才新政发布后,中国商飞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能够享受中国永久居留权申办政策的人群从原来的30人左右增加了大约3倍,基本覆盖企业的核心高端人才。”在日前市委组织部召开的科创人才政策座谈会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唐炎华介绍,目前商飞已有多名专家着手申办手续。
商飞有位年过六旬的海外专家,在商飞工作了好几年。他一直担心会因为年龄“踩线”而“中途离场”,等不到大飞机下线。但现在只要商飞公司出具担保信息,他就可以继续申请加注“人才”的5年期工作类居留许可,3年后还能申请中国“绿卡”。
国内人才“居转户”缩短年限
人才新政同时提升的还有国内人才流入上海的速度。今年11月,上海市人社局、市科委、市发改委等发布《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国内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重点引进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等5类人才。
上海激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罗钥2004年来到上海,2012年创立投资型孵化机构“苏河汇”,三年孵化了200多家创业企业。“我没有上海户口,我太太有上海居住证,满7年了,为了办居转户忙了大半年。”现在,罗钥很有可能在落户进度上赶超他太太。
据了解,针对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五类人才,上海在居住证积分、居转户、直接落户等政策上都实现了突破,包括积分“加码”,居转户周期缩短,直接落户机会增加等。罗钥认为,“这等于帮助企业减轻了人才使用成本。上海户口非常紧俏,落户门槛降低,会让孵化器和创业企业对人才更有吸引力,甚至缓解企业聘用高级人才时的支薪压力。”
新政配套措施纷纷落地开花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2条”的出台,就像惊蛰的春雷,松动了泥土,迸发了活力,各种人才政策、配套措施在各区、各行业纷纷落地开花。
浦东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导入是基础也是重点。为此浦东在全面落实上海“促进人才创新创业20条”的同时,制定浦东“促进人才创新创业14条”,涵盖了创新制度、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三方面,在全市先行一步。
作为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新空间,临港新城管委会也推出了一整套吸引人才入驻的“四免支持”新政策,涵盖“办公、居住、餐饮、交通”等四大方面,让创业者安心入驻。预计到明年6月,入驻临港的创业型企业将突破1000家。
张江高新区新增了人才公寓面积11万平方米,部分园区集中租赁小区出租房并改造为人才公寓后廉价提供给企业使用,仅闵行、嘉定、漕河泾、金桥、陆家嘴5个园区改造利用的社会房源就达3400套;奉贤进一步提高人才租房补贴标准(平均增幅37%)并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今年为42人发放购房补贴710万元。黄浦区针对高端服务人才、科创人才,开发了以“白漾大厦”为标志的黄浦区创新人才公寓,提供住房270余套。
闵行区推出的人才新政21条细则中提出,对于落地闵行的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按照创新和创业分类,中央“千人计划”人选分别给予350万元和500万元资助。对于上海“千人计划”人选分别给予最高175万元和250万元资助。
今年11月,本市部分公立三甲医院展开试点,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使用国际商业医疗保险流程,完善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制度;市教委等协调新建了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和上海法德学校两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制定了《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规划(2016年—2020年)》,让外籍人才在子女教育上免除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潘高峰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