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社区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你就去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因为,那里面驻扎着林林总总的文化艺术类群众团队,吹拉弹唱、翰墨书画、工艺收藏,不一而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老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品位。笔者首先关注了一支业余京剧团队——天山社区业余京剧社,按票友们的行话,那叫“天山票房”。
老人票友是主体
以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例,这个中心竟然入驻了四家“票房”。周三上午是名为“天山京剧社”的票房活动日;周四下午是一个没有起名的暂名“未知名”票房活动日;周五下午是“梅派(梅兰芳)”票友会活动日;周日下午是名为“海上亦社”的票房活动日。四个票房各自票友固定人数一般在十余人左右,平时活动日偶尔会有临时造访的票友客串。那个“未知名”票房人少,是一个企业老板牵头,三四个固定票友在活动日亮亮嗓。要说这些票友的年纪,五十岁是年少者,六七十岁是主体,八十耄耋也不在少数,基本是老年票友队伍。
再说票房活动的规矩,票房一般是要收会费的。那个“未知名”是老板一手买单,无须票友掏腰包。“天山京剧社”每人每月缴70元;而“海上亦社”每人每月300元。何以差距这么大?“天山京剧社”社长苏惠英告诉笔者,票房的场地包括水电空调费用是文化中心免费提供,收取的会费是为了支付“文武场”的劳务费。文场即京胡、京二胡、月琴、中阮(或三弦)四大件;武场即板鼓、大锣、铙钹和小锣的锣鼓四大件。收取差距大,与开销差距大成正比。
文武场很是吃香
喜欢唱的票友到处都是,而擅长文武场的票友十分难觅。这就形成市场紧俏效应,也分出个三六九等的劳务收取标准。“天山京剧社”的文武场均是业余出身,价位很低,伴奏半天一般是40元至50元,一个月四周也就是160元至200元收入。但这帮文武场并不是“天山京剧社”一家票房,他们还得“赶场子”。“天山京剧社”的鼓佬(司鼓)告知,他每周要赶外滩、天山、江桥、颛桥四个文化中心里共计五个票房的场子。而高价位的“海上亦社”里的文武场全是专业出生,举两个琴师为例,一个是宁波市京剧团退休回沪人员,一个是上海戏曲学校的退休京胡教师,这样水准的琴师每场伴奏少则100元,多则300元。
圈内说:票友玩票玩的是钞票。除了伴奏,还有衍生出来的开销。如是遇上票友演出,票友想粉墨登场,就得扮戏。即化妆穿戴行头(戏服),一般票友不可能自备。没关系,有人提供。那就是专业院团退休的演职员来充当“跟包”(旧时角儿配置的私人服装、化妆师),他们不仅帮你化妆,还为你彩唱的角色穿戴。戏班里有句行话:宁穿破不穿错。票友一般很难搞清楚角色的行头穿戴,必须请这些专业“跟包”提供服务。一般行情,一个角色一次登台的化妆、服装收费是150元,考究的行头在300元上下。
票房玩得分类型
票房里的票友构成是不一样的,还以天山文化活动中心里四个票房为例。“天山京剧社”和“未知名”票房里成员退休前以普通职员、工人为主,相对平民化。玩票也不甚讲究,不分流派,不分生旦行,只要喜欢唱,你就能来加盟。而“海上亦社”和“梅派”票友会就显得精专,“海上亦社”不仅是单一老生唱腔,而且是集聚着宗师“余杨派”(余叔岩、杨宝森)唱腔的票友;“梅派”票友会自然是一群喜爱梅派唱腔的票友集聚。“海上亦社”里面的成员退休前不是教授、工程师,就是法官、公务员,或是文化人。著名报人秦绿枝(吴承惠)也是常客,票房“海上亦社”之名也是老先生所赐。
平民化的“天山京剧社”结社三十余年,光社长已换了四任。现在的12名固定会员的平均年龄超过70岁。该社秉承自娱自乐的原则,每周三上午聚会练唱。而“海上亦社”颇有些“专业范”,他们不仅专攻“余杨派”,而且是研唱整出整本的唱腔;也就是说,你唱《文昭关》就得把伍子胥的唱腔从头唱到尾;而且,经常性与专业演员合作票戏。用行话说“伶票不分家”。沪上的余杨派传人王佩瑜、李军等名家也会光顾“海上亦社”。现任社长丁正阳,以天命之年的岁数,投师而立之年的杨派女老生上海戏曲学院青年教师杨淼,一板一眼从头学起。一言概之,“海上亦社”追求“高大上”。这个票房虽然结社时间没有“天山京剧社”长,也就十余年时间,然而,影响力是沪上一般票房不能比肩。许多海内外余杨派传人或名票来上海,都会慕名前往交流。“海上亦社”也经常受邀与专业演员同台献艺,还会在上视“七彩戏剧”频道中露露脸。
耄耋老者唱着过
无论“大众化”还是“高大上”,对于票友而言,内涵还是一个字“玩”。对于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没有比唱着过更潇洒。这些七八十岁的老者,在丝弦锣鼓的伴奏下,寄情于古老戏曲带来的欢乐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84岁高龄、票龄30年的蒋忠武老先生。他是“天山京剧社”班底之一。他告诉笔者,他每周的日程是这么安排的:周一上午在周家桥文化中心唱京戏;周二还是在周家桥文化中心,但唱锡剧(蒋老常州人、锡剧是他家乡戏);周三上午天山京剧社唱京戏;下午长征镇文化中心唱京戏;周四下午徐汇区文化馆唱京戏;周五上午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唱京戏;周六下午华阳文化中心唱京戏;周日下午徐汇区文化馆唱上海说唱。
蒋老一口气报完他一周的日程,笔者冒出一句“额的个神啊!”简直就是个唱着过的活神仙啊!?
票友飚戏大会串
去年12月的一个下午,笔者赶上“天山京剧社”和“曹家渡学友京剧社”联袂主办的迎新演唱会。那场演唱会的戏码硬实,颇有点打擂飚戏的意味。19个唱段中有三分之一的演员是彩唱,蒋忠武老先生那天也是彩唱马派(马连良)的《苏武牧羊》。戏码单上赫然列出《淮河营》《锁麟囊》《赵氏孤儿》《四郎探母》《野猪林》《柳荫记》《西施》等传统骨子老戏的经典唱段。
票友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一招一式还是泛着“凉相”(身段的生硬),而票友的唱腔真能和专业演员有一拼。笔者品味着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7岁的票友演唱,感觉他们还真有几分专业范。无论是程派(程砚秋)的《锁麟囊》,还是马派的《四郎探母》,或是梅派的《西施》,都颇有几分流派神韵。“曹家渡学友京剧社”社长吕美华上了两出,分别是《坐宫》一折里的铁镜公主和《柳荫记》里的祝英台。和她唱《坐宫》里杨四郎的那位老生,形象嗓音俱佳,那句“叫小番”嘎调引得一片喝彩声。演唱会的压轴是上海滩名票吴似雯。吴似雯出身票友世家,满台演员中数她年轻,退休前是上影厂的工会干部。吴似雯工青衣,学梅派、张派(张君秋)。她的《西施》唱得满宫满调、委婉缠绵,颇见功力。
听着票友们的生腔旦韵,看着他们浸润其中有滋有味的生活情状,笔者深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