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钟声悠扬上海滩
李洪珍
  李洪珍

  大自鸣钟,上海人熟知。外滩海关大楼顶上的大自鸣钟安装后,《点石斋画报》描绘说:“报刻之小钟,声如洋琴,悠扬可听,亦可远闻数里。且四面皆可望,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每锤击时,临风送响,如周景王之无射,噌吰鞺鞳,不独租界居人既便于流览,即浦江十里,贾舶千帆,水面闻声,亦有入耳会心之妙,不诚大有益于斯民哉。”这就是上海滩声名著闻的海关大楼大自鸣钟。 

  上海大自鸣钟远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1863年的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就安装了大自鸣钟,清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说:“钟设法工部局,离地八九丈,高出楼顶,势若孤峰。四面置针盘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此外,如徐家汇气象台、虹口澄衷中学、董家渡天主堂、曹家渡长寿路路口等,都安装有大自鸣钟。 

  时有“竹枝词”这样称赞大自鸣钟:大自鸣钟轰碧霄,报时报刻自朝朝。行人要对襟头表,驻足墙阴仔细瞧。 

  当街高矗自鸣钟,十二声敲度远风。忽听炮声齐举首,一轮红日正当中。 

  大自鸣钟莫与京,半空晷刻示分明。到来争对腰间表,不觉人歌缓缓行。 

  可惜,这些大自鸣钟都是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制造的,以重锤为动力的机械钟,造价自然也不菲。那为什么要进口而不能自主研发吗?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吗?其实,早在清朝中叶,上海就有这方面的人才,一位钟表大师——徐朝俊。 

  据《上海科学技术志》《松江县志》记载,他曾经自制多种仪器及钟表,为松江地区早期造钟表者之一,并长期任教于华亭书院,课余研究自然科学和钟表机械,还撰写科技论著多种。其中,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月写成的《自鸣钟表图法》,即是目前所见我国第一本造钟专著,在我国钟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被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列为清代中晚期五大重要科技著作之一。 

  明末以后,江南地区数学家、天文学家等成群涌现。阮元等人编的《畴人传》,共收明末以后的学者220人,籍贯确切可考者201人,其中江苏75人,浙江44人,安徽32人,苏、浙、皖三省共151人、占75%。这表明,上海所在的区域,是中国文化、科学比较发达的区域。 

  而据《上海名镇志》记载,明末崇祯年间徐光启孙女甘第达,就从国外引进了松江历史上第一只自鸣钟,与此同时,松江能工巧匠徐翊渶也开始研究自制自鸣钟,而且研制成了一只鹤漏自鸣钟,送给松江府郡守挂在云间第一楼上,开创了上海机械自鸣钟计时的新篇章,结束了铜壶漏计时的历史。 

  只可惜清末,时局长期动荡不安,当政者无心也无力顾及科技发展,以致人才不显,传承不力,科学技术也就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现代化产品技术也就不得不仰赖进口。真是很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事。 

  有幸的是,今天,国家日益强盛,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又是人才荟萃,有历史人文积淀,有科研文化风气,有苏、浙、皖邻省可以借鉴学习帮助,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技术一定会有极大的发展,上海滩“自鸣”的钟声一定会更响亮悠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别处别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1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1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6版:互动/新民健康
上言加餐饭
被中断的发言
我也爱上了足球
钟声悠扬上海滩
小演员(油画)
思南读书会是一条船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钟声悠扬上海滩 2016-01-05 2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