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庆龄给我的三封亲笔信
杨逸 朱晓明 臧庆祝
■ 1949年7月,杨逸、姜万真夫妇的结婚照
■ 1950年5月,宋庆龄邀请杨逸夫妇去做客的亲笔信(第1页)
■ 1950年5月,宋庆龄邀请杨逸夫妇去做客的亲笔信(第2页)
■ 1950年1月28日,宋庆龄给杨逸写的亲笔信信封
■ 1950年1月28日,宋庆龄获悉杨逸新婚后给她赠送礼物并希望她“合作”的亲笔信
  杨逸(口述) 朱晓明 臧庆祝(整理)

  “人生中有些事情,是难以从记忆中磨灭的。转眼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离开我们已整整35年了。每当我把家里的‘传家宝’——宋庆龄写给我的三封笔墨流畅、字体遒劲潇洒的亲笔信翻出来一次次地阅读,追忆起在她身边工作的一件件往事和她对后辈慈母般的关爱时,依旧是那么的清晰、感人……”

  近日,上海解放后宋庆龄第一任秘书,94岁高龄的杨逸首次公开披露了1949—1950年间宋庆龄写给她的三封原信,讲述了她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点点滴滴,还原了宋庆龄伟大而又平凡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到宋庆龄身边工作

  我1923年3月出生于上海宝山区淞南镇三瞿宅后场祖宅,父亲杨桂林在吴淞镇做泥水工,母亲沈小妹带着哥哥和我在祖宅生活。193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任务,回到家乡宝山投身地下抗日斗争。1945年10月,北撤到山东解放区。

  1949年5月中旬,当时我在中共华东局山东分局办公厅工作。一天,山东分局组织部部长找我谈话说,我们虽然也需要你在这里工作,但华东局魏秘书长几次来电报,要你仍回去(华东局南下时,把我留下来,就是因为山东分局刚建立,需要干部),你看怎么样?我表示由组织决定。这时,山东分局书记进来对我说,要送民主人士韦悫去上海任副市长,这个任务就不另派人了,你就一起护送吧!

  1949年5月27日傍晚,我们进入华东局办公地(上海市瑞金二路118号,原国民党励志社)。这样,我又重新回到了华东局办公厅秘书处工作,任秘书科副科长。当时,华东局接收了一个印刷厂,厂址在雁荡路107号(现雁荡公寓)。组织上要我去兼印刷厂政委,负责专印华东局的各种文件。我从来没有干过印刷行当,就认真地从排字、校对、印刷学起,生怕在文字中出政治事故。

  一天,魏文伯同志把我叫了去,对我说:“杨逸,组织上决定要你再兼一个重要工作,到一位大民主人士身边当秘书。”我笑着问:“谁啊?”他回答:“宋庆龄。”并明确我的任务是:负责关心她想办的事和要求,及时向组织反映,很好地为她服务。

  对于宋庆龄,我当时只知道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在小学念书时大家都尊称她为“国母”。现在组织上要我去她身边工作,我担心自己不一定能完成好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魏文伯从我脸上的表情已知道我的顾虑,笑着对我说:“组织上相信你会完成这个任务的!我们已经把你的情况告诉宋庆龄了,她欢迎你去!”组织上信任我,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

  完成的第一个任务

  宋庆龄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物,当我在她身边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第一次到她身边的情景,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在淮海中路她寓所的客厅里,我带着紧张的心情站在那里等着她。她微笑着从楼梯上走下来,穿着一件圆摆上衣和一条长裙,漂亮、庄重、可亲的气度,顿时使我的眼前一亮。

  “夫人,您好!”我迎上前去。“您好!欢迎您!”她伸出两只手握住我的两只手,让我和她一同坐在长沙发上,亲切地和我聊了起来,就像接待一个早已熟悉的朋友一样。她的热情和蔼和真诚,使我原本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松了下来。

  我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一般每周去两到三天。除了谈工作,还陪她散散步、聊聊天,把她的意见和要求带给组织。有一天,我陪宋庆龄在屋外花园中散步,看见她默默地好像在想什么,我笑着轻声地问她:“夫人,您有事需要我办吗?”宋庆龄看了我一眼,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道:“中山陵上的草……”仅仅从她半句话中,我猜测宋庆龄是在想着南京中山陵的整修问题。她觉得现在是新中国了,中山陵也应该重新整修一下。我感到这是件值得注意的大事,于是返回机关向魏文伯作了汇报。他及时通知有关方面把中山陵修了一修。同时,我从这件事情上得到启发,赶到香山路中山故居仔细地看了一番。觉得那个房屋也有点破旧了,也应该好好地整修一下,我也向魏文伯作了汇报。

  两个地方,一个南京的中山陵,一个香山路的中山故居,在我向领导汇报后,有关方面都及时进行了整修,这是我在宋庆龄身边工作后完成的第一个任务,由此获得了她的信任。

  当时,我在华东局办公厅还参与陈毅等几位领导的生活服务工作,同时还担任华东印刷厂的政委工作。所以,宋庆龄有事找我,一般都是打电话给我,或者由她的司机来接我或带信给我。

  有一次,宋庆龄打电话给我说有事找我,我马上赶到她的寓所,等待她交待任务。她笑着对我说:“我的钢笔坏了,你陪我去修一修。”我笑着回答说:“夫人,请您把钢笔交给我,我一定负责修好!至于陪你一道出去,两个人就这样悄悄地上街去,我没有这么大的胆量,我不敢!”我心想,万一出了事,不好办。

  在这之前不久,宋庆龄就曾要我陪她去南京路百货公司看看。她说:“解放了,我要去看看市容的变化。”她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和我们普通人完全一样,生活中她有自己的向往,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不过,我当时同样没有同意陪她出去。我对她说,马路上、百货公司人很多,我们两个人出去,如果事先不安排好,老百姓围过来看,怎么办?万一出了什么事,那是无法挽回的呀!她听我这么一说,笑笑没再说什么。

  参与护送宋庆龄北上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6月至7月间,中共中央派邓颖超同志来沪,接宋庆龄去北平(今北京)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邓大姐亲自到上海,拿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这两封信现在上海宋庆龄故居陈列展出)。她当时没有想去北平,她想得多啊:孙中山是在那里不幸逝世的,那是她的伤心之地,她怕到那儿去。后来一看是毛主席、周总理请她去,北平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她也就答应了。 

  宋庆龄动身去北平是在1949年8月下旬。她是从上海出发的,乘坐火车专列,由邓颖超、廖梦醒、华东局办公厅交际处长管易文和我四人全程陪同、护送,并随车配有警卫队。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邓大姐的。专列抵达天津后,我们在天津停了一两天,主要是等北平方面的安排。我们在天津吃了“狗不理”包子,宋庆龄要我们一起陪她出去吃,我们是不敢陪她去的,由警卫安排好了才陪她去。大概在8月28日下午到达北平后,毛主席、朱德、周总理、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到北平火车站月台上来迎接。邓大姐陪宋庆龄下了火车,我们其他人都留在车上,这也是我最近距离地见到毛主席。

  宋庆龄被接走后,邓大姐把我们介绍给了周总理,并安排我们到六国饭店住下来,这样我也就认识了周总理。在北平时,邓大姐还叫我们到她家里去玩了一次。1950年我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的时候,又去了好几次,邓大姐还给了我一张她的个人照片给我留念,我至今保存着。

  三封亲笔信、两件纪念品

  宋庆龄有她随和与慈爱的一面,关照周围的人,包括身边的工作人员,很多人都收到过她的信以及各种礼物,这也是她心中感情的真实反映。在我和宋庆龄的交往过程中,她赠给我两样有价值、有意义的纪念品,一是两件衣服,一是两支派克钢笔。钢笔我回到单位就送人了,衣服一直珍藏着。

  我是1949年7月1日在上海四川路崇业里6号(当时我父母的住处)举行婚宴的,当时未告诉宋庆龄。我结婚以后,送了一张我们夫妇俩的合影照片给她。她知道后,一定要补送一份结婚礼物给我:两件皮领蓝色茄克衫(我和爱人各一件)和一对美国派克钢笔。衣服是她让驾驶员送来给我的。她还特地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书信给我,这封信我至今保存着,成为我们家里的一件“传家宝”。

  信是这样写的:

  杨同志:

  您送给我的水果与可爱的相片一张已经收到了,感谢您的厚意!

  因为我日来胃病复发,所以没有时间与您会谈,抱歉之至。俟春节假期,我们将约叙会。

  送上的衣服两件,我希望您能合作。

  此致

  敬礼

  宋庆龄 

  一月二十八日

  信中提到的相片,就是我和爱人姜万真的结婚照。宋庆龄知道我平时不肯收受礼物,怕这次我又要不收,因此,在信上特地写清楚要我“合作”。所以,我把礼物收下来了。

  她还要我爱人也到她那边走一走,为此,她以朋友的身份专门给我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亲爱的杨逸同志:

  我回来一周很忙,但时时想法要找您。现在您来信给我,我非常高兴。请您有暇带姜同志来敞寓一叙为望。专此。

  祝您 

  愉快

  您的朋友

  宋庆龄

  那个时候同宋庆龄接触要通过领导批准,领导不批准是不好随便接触的。所以,我爱人一直没有去,但这封信,我至今也一直珍藏着。

  我文化水平较低,那时候只有小学程度,邓大姐知道后把我介绍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在党校学习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到过邓大姐家里几次,向她汇报学习情况。她向我们指明学习应该怎么学怎么学,回学校后,我们就按照她教的方法学习,发现效果相当好。我解放前生过“痨病”(肺结核病),那个时候身体本来不太好,党校学习一紧张,过去的病又复发了,后来医生叫我回上海养病。

  我病养好了以后,宋庆龄还托人带信来要我去她身边工作。1950年春,她到北京去开会时,给我来了这样一封信。

  杨逸同志:

  您近况谅胜佳,念念!我因临时接到促来京开会的电报,匆匆动身,来不及通知您,真是抱歉!途中有数位同伴,故不虞枯寂,精神身体均如常,请舒锦念!俟会后即行返申不知您有什么东西要买的吗?请来函告知,以便带回。我返申后当约晤谈,即祝健康!

  宋庆龄 四月七日

  宋庆龄有事,一般总是打电话给我,或者托司机带信给我。那一次她去北京开会,走得匆忙,事先不告诉我是完全正常的。然而,她特地从北京写封信给我,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她在待人接物中是多么地可亲、多么地真诚,深深地感受到伟人的魅力!

  再后来,宋庆龄调到北京工作了,还是想要我去,她还提出来叫我爱人也一起调北京。当时我爱人在华东军区作战处工作。作战处那时候很忙,部队没有放人,我也就没有去成。

  我在宋庆龄身边工作,是67年前的事了。今年5月29日,是宋庆龄逝世35周年的追思日。尽管岁月流逝,但她的音容笑貌和言传身教,她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至今记忆犹新。每当我在报刊上、电视中、广播里看到、听到她的名字和身影时,爱戴和怀念之情一次次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永不磨灭!

  人物链接

  杨逸,原名杨福妹,1923年3月生于上海宝山农村。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地下抗日工作。1945年北上山东解放区。1949年5月回到上海,在华东局办公厅任秘书科副科长兼宋庆龄的秘书工作。1950年调南京军区队列处任参谋,并去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福会儿童图书馆馆长、华东妇委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处长。1982年任市科协副秘书长。1983年离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7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宋庆龄给我的三封亲笔信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B11宋庆龄给我的三封亲笔信 2016-04-24 2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