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重阳节
也有这样的人流车流
钟明德
  文 / 钟明德

  细雨涳濛中,随着车流人流,走入墓地,来到先人墓前,面碑伫立,千言万语凝结在肃穆之中。“祭如在。”祖父母、父母中最早离开我们的,已有七十年了,最近的也有二十多年了,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那些先前不经意的十分平常的细节,此刻依然那样清晰和生动地显示在眼前。我家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村小户人家,祖父、父亲谋生于外;祖母、母亲种几亩田,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妇女的人生式样。祖辈生活在清同治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辈生活在清光绪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除后二十年外,都是战乱频繁,内忧外患长期动乱的年代。他们和同时代的人们一样,就凭对子女的挚爱,坚持勤劳刻苦,携扶着全家历尽艰难。他们囿于农村狭隘的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而简单地生活着,但他们是伟大的。环顾四周如林的碑石下,几乎都有这样一群先辈。我们民族的发展,子孙的繁衍,全仗他们一生默然的劳作,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的。就这么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在发疯的年代竟被弄糊涂了。从孔林到现代名人墓,一律毁无赦,暴尸弃首;有墓也不敢祭扫,一律斥为“四旧”。清明节终于平反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继承发扬了。

  我们兄弟姊妹分散在郊县,正好一月轮一次探望,数十年如一日。母亲一见我就高兴,也来神了,说这说那,总是有说不完的家常琐事。听着听着,见我反应淡漠漫不经心了,她也不说了,有点失望的尴尬。现在想来,那些正是她一月来的“要闻”,我伤害了她,现在再要听也永远听不到了。星期天中午得离家,母亲往我包里放一小袋花生或黄豆,是她种的,我分得四分之一。临别,她很有些失落,只是轻轻叹息:你们总是很忙。这才意识到对我的依恋。她七十多岁和子女轮流同住,一日三餐时说几句,话反而少了。九十多岁,生活不能自理,要回老家,请族人照料,我们还是轮流探望。大概她预感到离终极不远了,越发依恋我们。每当和她一起吃完中饭服侍她躺下后,知道我要离开了,便像孩子一样失声啕哭。我从未看到她如此伤心过,待她平静入睡后轻轻逃走。可她醒来还是痛哭不已。想起此情此景,总是有永不释怀的负罪之感。一位九十多岁的母亲只要求最亲的儿女在身边多呆几天,消解一点孤寂,获得一点亲情的温慰而不可得,其内心的悲凉又何如?遗恨,永远的遗恨。站在碑前悔恨也无可奈何了,毕竟“她在里边,我在外边”。

  出公墓,仍是车流人流,令人欣慰,对此突发奇想:尊老敬老的民德也同样在归原;如果重阳节也有这样的人流车流探望老人该多好。耐心地倾听老人家唠叨芝麻大事,多叫几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亲眼看他们把你做的菜肴点心一口口地吃下,让孙子孙女在他们身边多倚,将来少些遗恨,多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7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盛世民众尽寿考
清晖
“可乐”乐全家
家是用来爱的
如果重阳节 也有这样的人流车流
二维码
新民晚报晚晴风景/金色池塘C02如果重阳节
也有这样的人流车流
2016-04-24 2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