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生态长江纪实之赤水河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河的幸运与困惑
——生态长江纪实之赤水河
范鹏
图 IC
■ 赤水市人工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员杨波给繁殖出的一代子鱼喂食 范鹏 摄
  见习记者 范鹏

  4月中旬的贵州赤水市,天气已有些微湿热。向晚,人们早早坐在河边茶摊上打起了牌,急促热辣的当地话此时也熄了火,与他们身后沉默奔流的赤水河一同融入了暮色。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称“水生所”)助理研究员刘飞、水生所在读博士张富斌一行从武汉赶来赤水,见到老朋友、渔民黄家富、张向,欢喜得很。张富斌说,所里一年四季都要派人来赤水河调查监测,都需要当地渔政、渔民协助。这样的合作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

  两位渔民欢喜中却有一丝忧虑,今年生态保护的力度又加大了,当地要安排渔民转产。“我们从小就在河里打渔。都是文盲,只会打渔。现在四十多了,上有老下有小,接下来要我们怎么吃饭?”

  异类

  “长江上游唯一一条干流没有修建水坝、水库的一级支流”,是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提及赤水河“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地位时必会说明的特质。只因这个“唯一”,赋予了赤水河太重要的使命和希望。

  83岁的中科院院士、水生生物研究专家曹文宣拿出一本厚厚的白皮书,“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几个大字下面,落款写着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时间为1991年12月。第“5-155”页有这样一段话:

  三峡工程将使40余种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栖息地缩小,种群数量下降……加上捕捞、水质污染等人类活动干扰,物种的生存将面临困境,因此,选择1~2条支流建立自然保护区,势在必行。自然保护区的作用,至低限度说是保证长江上游多数特有鱼类不致灭绝。须及早组织科技人员进行调查,选择赤水河或其它1~2条有20~30种特有鱼类栖息、繁殖的支流,建立自然保护区。

  “这段话是我写的。当时之所以选中赤水河,就因为它没有建水电站,修了就没得用啰!”

  曹文宣指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及规划图”说,保护区不仅在赤水河流域,也包括金沙江下游、岷江、长江干流等的部分流域。然而,“只有一条赤水河,是自然流淌的河流”,其他保护区域由于修水电站,保护效果都不同程度打了折扣。

  曹文宣又翻出水文资料,仅以金沙江下游河段为例,只溪洛渡、向家坝两个水电站联合使用时,就使水电站下游水温达到18℃推迟了43天,而18℃是青、草、鲢、鳙这四大家鱼产卵所需的最低温度。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也提示,水库蓄水后,水温秋冬下降、春夏上升的速度均变缓了。

  溪洛渡、向家坝还只是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水电站其中之二,金沙江中游规划建设的水电站有6个,上游则有10个。“多个梯级水库产生的叠加效应如何目前还不清楚,但风险肯定加大了。所以在干流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保持自然流态的赤水河对鱼类资源的保护作用未来会更加凸显。”刘焕章说。

  此外,不仅水温,建坝蓄水也造成了水流流速的下降,从而威胁鱼儿们的生存。“急流变成静水以后,水里的光线、溶氧、底质等都变了,底栖动物如石蝇、蜉蝣无法适应,它们是流水性鱼类的食物。像白甲鱼、裂腹鱼这些以着生藻类为食的鱼类嘴巴已经角质化了,可以把石头上附着的藻刮下来吃,但是着生藻类适应急流环境,变成静水以后,长的都是浮游藻类,它们的嘴巴吃不了。”刘飞介绍,除了阻隔某些种群迁徙至产卵场,水坝水库也会影响一些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繁殖。“金沙江上一个接一个的水库,鱼卵漂到水库容易下沉,窒息死亡。但是赤水河430多公里的流水,足以让它们完成生活史。”

  宝贝

  背负着这样的使命和期望,赤水河自然成了众人关注的宝贝。

  2005年,赤水河被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全河建了5个保护管理站。位于河中、下游交界处的赤水市是其中一个点。

  赤水市河边大道这样的宣传比比皆是:“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青山绿水守底线。”赤水市农牧局局长廖朝林介绍,赤水市是“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工业不仅排在生态、旅游的后面,且所谓的工业,仅指一家依托当地竹林资源的造纸企业,其生产也“必须严格遵循环保、绿色原则”。

  “‘十二五’期末,赤水市的地表水24个指标已经全部达到二类水标准!”赤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副站长王存益表示,赤水市17个乡镇全在赤水河流域内,总共建设的14个生活污水站已有9个投入运行。“2014年开始,遵义(作者注:遵义下辖赤水)和泸州开始联合执法,接下来想把云南那边也拉进来。今年国家环保部还出台了新规,出境水质要由下游报的才算数。”

  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黄仕平介绍,从2001年,赤水市就作为国家试点退耕还林,2002年实施起至今已退耕地改种竹林80余万亩。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介绍,经退耕还林、建生物湿地等各类综合水土治理项目,“十二五”初期,每年流入赤水河里的泥沙量从900万吨降到了目前的每年150万吨以下。

  赤水市渔政站站长娄必云表示,2005年建保护区之前,赤水市持证的渔民有165户,建保护区后,不再发许可证,持证渔民逐渐减至目前的65户。“今年年内还要安排他们转产,以后赤水河上不能再打渔了。”

  当地对于非法捕捞,尤其是电、毒、炸鱼的打击日益加重。“电鱼成本低、效率高,一晚上电个百多斤的都有,如果电到10斤岩原鲤,可以卖至少5000元,打工一个月都很难赚这么多。”如此诱惑下,上限3万元的罚款也难吓退非法活动。2014年,赤水市当地法院宣判了首例禁渔期电鱼的非法捕捞案,去年因非法捕捞获刑的则有14人之多。又据赤水市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刘定明透露,正在争取河道视频监控系统,未来也许会派上大用场。

  走进赤水市人工增殖放流站,5个平均面积700平方米以上的亲鱼池和36个5至8米直径的培育池倒映着蓝天白云。站长杨光辉介绍,放流站根据农业部、水产科研机构的研究设计进行人工养殖、放流,以强健河中鱼类种群,恢复生态。他骄傲地介绍,自2011年第一次正式投放,至今已经向赤水河人工放流了65万尾鱼。“今年5月有一次大型放流活动,一次放10万尾,年内要放30万尾!目前养的有岩原鲤、华鲮、中华倒刺鲃,下一步计划培育长薄鳅,都是我们长江上游的特有品种。”

  (下转A7版)  (上接A6版)

  困惑

  赤水市的经济当然是围绕“生态”二字。

  当地人称其经济有“一支竹子、一根草、一只鸡”。一支竹子,指的是为造纸厂提供原材料的竹种植及其衍生竹加工产业,大片竹林也是当地旅游一景。一根草,指的是金钗石斛,当地气候晴雨交杂、空气潮湿、多山石,这正是名贵中草药金钗石斛生长的绝佳园地。一只鸡,指的是散养乌骨鸡,耕地稀少的情况下,农户在房前屋后及林下养鸡。

  竹子、草、鸡,均符合“生态立市”原则,也适应当地平地少、耕地少的现实,如此布局令当地政府引以为傲,然而其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考验。林业局副局长黄仕平介绍,由于基础设施不十分发达,离公路远的地方,运输成本将竹木的利润空间挤至极小,当地的竹加工业也较为落后。金钗石斛生态示范园的工作人员杨洋则表示,由于铁皮石斛名气太大,加上“宣传费用我们根本付不起”,金钗石斛市场推广难度不小。来自重庆的奇垦农业被赤水市的生态环境吸引,在当地投资乌骨鸡养殖业,负责人刘学强感叹,“我们承诺,跟公司合作的养殖户最少可拿13元/斤的回购价,但这里的老百姓太穷了,对我们能否做到这一点不愿相信。”

  作为贵州省内唯一一条直通长江的河道,赤水河曾被贵州省纳入“航运扩能工程”,该新闻出现最密集的时间是2013年,此后相关信息越来越少。记者联系上省渔业局资源环保科科长刘玉峰,他透露,出于保护生态的考虑,重重压力之下,该项目“未能实施”。

  赤水“旅游兴市”的战略也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当地没有火车站,高速公路两年前才修通,城际铁路规划刚刚公布。为了环保,要到河对岸的四川,整个赤水市只有一座大桥。从茅台镇到赤水市,由贵州省投资的赤水河谷自行车道及旅游公路刚刚修通,沿岸县市均对这两条车道寄予厚望。

  “我们是长江上游,我们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地搞生态保护,但我们得到了什么好处?”这是来自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的追问。他更大的困惑来自于赤水市下属复兴镇的防洪堤。“几百年的集镇不可能搬走,老的防洪堤已经很陈旧,大水来了挡不住!必须要加固。中央资金已经到位,但是两年多了,因为环评不过始终不得批复!”王碧强有些激动地说,为了搞生态,不仅当地经济为生态让路,基层官员也冒着被石头砸、被铁钉扎的危险,去抓非法捕鱼、挖砂,“但是,现在连群众安全都受到限制了!现在已经是汛期了!”

  作为长江上游,整个赤水河流域的经济都不及中下游,但作为赤水河中下游区域,贵州仁怀(作者注:下辖有国酒产地茅台镇)、赤水等地,又比上游更佳。

  越是贫困的地区,生态保护政策就越难贯彻。一位科研人员透露,沿河往上走,某些地区的小煤矿、小酒厂已对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河源头的云南镇雄是有名的贫困县,当地一些煤矿硫成分含量高,他曾撞见河源头支流因洗煤出现的大片“黑水”,看到科研人员到来,当地人都问:是不是仁怀上来调查水质的?

  曹文宣院士也回忆,他到镇雄考察时,见到当地人就种一点玉米和烟叶,也炸石头、搞小煤矿。“镇雄登记在册人口就有156万,实际数字肯定更多。一年的财政收入就5个亿,公务员、教师工资发完就没了。”令曹文宣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觉得“保护区”的名头是他搞的,所以叫他帮忙撤销。“我说没得办法撤销。当地人要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很多鱼就在那里产卵,不保护怎么行。”

  明天

  被寄厚望不得不重保护,地区贫困不得不谋发展,矛盾交织之下,赤水河的生态现状究竟如何?

  从关注的焦点鱼类资源来说,自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在赤水河做科研的刘飞表示,河中有160多种鱼,40多种为长江上游特有物种,但近年来,监控渔获物显示某些种群在减少。“河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鲟、达氏鲟,二级有胭脂鱼,白鲟自2003年以后整个长江流域都再没见过,达氏鲟去年还有,胭脂鱼比较多。”他提示,赤水河中的鱼类资源“小型化”现象较严重。“物种小型化,比如以前鳡鱼可以长到上百斤,现在几乎看不到那么大的了,像白甲鱼、华鲮这些大型种类,在监控的渔获物中占比下降,花(鱼骨)、唇(鱼骨)这些小型鱼占比上升。种群也小型化了,一种鱼里面,小的个体占多,大的个体变少了。”

  贵州省环境部门某官员形容赤水河的状态为,“看着还可以,其实挺脆弱。是关注的焦点,非常敏感,所以压力很大,也一直在努力。”

  关注还在加强。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记者刚到赤水市时,娄必云说,央视刚刚走。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说,未来将联合其它单位在赤水市设立观测站。一来更好地监测保护鱼类资源,二来,赤水河作为自然流淌的河流,对于淡水生态系统研究也具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保护力度当然也在加强。然而,正如王碧强所说,如果不能让生态保护区域的人民享受到好处,怎么长期保护?

  据曹文宣院士提示,2015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第二十四条这样写道: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遵义是上海的对口帮扶地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上海与遵义,下游与上游,将缔结一种新的友谊,一起保护赤水河里自由徜徉的鱼儿。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7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一条河的幸运与困惑
新民晚报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A06一条河的幸运与困惑 2016-04-24 2 2016年04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