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网友们怎么看呢?本报为此推出民调,截至今日10时,共有5206位网友通过新民晚报APP、新民网、新民晚报新民网官方微博等平台参与了关于此事件的“调查”。
本次调查中,有逾四成(44%)的网友表示“别放,破坏西湖生态平衡”。网友“谷粒不多”留言:“西湖自有生态系统,你去放生就是捣乱。”网友“211.129”也留言:“不了解生态学的话,这样的放生只会增加原有生态的负担。”网友“老坛不老味道刚好”则提醒:“我玩龟的,有些人放生巴西龟和鳄龟,也是破坏生态平衡的。”
同时,另有逾四成(41%)的网友表示“放生行为该立法规范了”。网友“114.93”留言:“前几天看新闻还有放生2公斤臭虫的。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啊!”网友“202.229”也留言:“必须加快立法的空白,禁止不科学的放生。”网友“deerror”则提醒:“说好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哎呀这么简单的道理咋就不明白咧?”
但也有7%的网友表示“放生是行善,应鼓励”。网友“19524857”留言:“(西湖)古代就是放生池,专门修的放生池,可以查资料,不但百姓放,皇帝百官也放。”网友“黄易白头山跟帖处”也认为:“这是中国人朴素的一种情感,不要去上纲上线。新闻里面的放生一般也是如此,只不过方式错误了,可以批评,但不应该刻薄地冷嘲热讽。”网友“renzhongqiang1573”则质疑道:“让座行为是不是也应该立法规范?接送孩子是不是也应该立法规范?有了法律,不想遵守的还是大有人在。”
此外,还有8%的网友则建议“为鱼好也该去大河里放”。网友“211.142”留言:“西湖水浅湖小空间局促,你们真要是替鱼的后半辈子着想,就到钱塘江放去。”网友“zlthk01”认为:“放生是善举,还需要组织者多些经验。”网友“卡索米尔”则调侃道:“智商被放生了。”
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网友倾向于对放生行为进行立法规范。放生是千年民俗,客观上有让当事人缓解心理压力,传播“尊重生命”、“多行善、少作恶”生活理念的正效应,但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封闭水域放生行为、一些特殊物种放生行为,会让这种善意产生不良生态后果,对类似行为确实应及早进行立法规范。当然,这种立法规范也须充分听取动物保护组织、民俗专家等的意见,而非武断地一禁了之。同时,不妨通过互联网及早推出一些有公信力的放生公益机构,引导公众“智慧”放生,让大山大川成为被放生小动物们的好去处。
新民网记者 沈小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