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时尚
《北西2》在情节的推进中,频频引用中国古典诗歌,范仲淹、刘禹锡、王昌龄、李清照等名人的古诗词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人物心境,表达了影片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富有文化内涵,传递出一种文化时尚感。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表达了焦姣一往无前、追求自由的心境。爷爷、大牛、焦姣三人,他们的古诗词层次有高有低,还形成了一种传承感。当“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一句句古诗词在电影中被接连抛出,其实不仅仅让文艺青年们沉醉其中,而是让更多观众在无形中受到了优秀诗词的感染。
对于为何在电影中引用如此多的古诗词,编剧兼导演薛晓路回答说:“故事本身是关于回家和寻根,因此也关乎文化上的寻找,尤其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古诗词显然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代表性的典型符号之一,而且电影中的爷爷的角色,也被设定为老派知识分子,所以他的台词中就用了大量的古诗词。”
跟着主角读诗
其实,在影视剧中大量引用古诗词不仅仅只有《北西2》,今年2月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的《长江图》就像一首情诗。船长高淳从长江入海口上海开始,驾驳船溯江而上,穿越浩渺烟波、巴山夜雨、三峡急流、苍茫古渡……每经过一个港口,他就会读一本藏在船舱的诗集,银幕上闪烁着诗文,这些诗影响了观众审美,唤醒了大家对长江的文学记忆,也徐徐展开了一段爱情故事。据悉,评委会主席梅里尔·斯特里普对《长江图》大为赞赏,她对杨超导演说,她对影片中诗词片段印象深刻。她称自己几年前造访中国时,就对中国的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她说对王维的诗印象非常深刻:“我甚至把那首中国的诗念给过奥巴马总统听。”
有网友梳理出近年来电视剧中那些温婉动人的古诗词,其中就有《琅琊榜》《甄嬛传》《步步惊心》等。《芈月传》是使用《诗经》最频繁的电视剧,随着此剧热播,大量“诗经体”台词得到观众热情关注,传统经典《诗经》再度位列图书畅销榜榜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交交黄鸟,止于棘”等诗经美句,也成为当下年轻人交流的热门词汇。
成为文化现象
不论是影视普及、推广了诗歌,还是影视借力了诗词,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互为因果。总之,让诗词插上影视的翅膀,已成了当下荧屏和银幕的一大文化现象。
中央电视台邀请多名著名演员参与拍摄了《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并邀请108位我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前来演唱。另外,《宋词108部系列微电影》也在筹备中。
100集纪录片《诗词中国》也在拍摄中。《诗词中国》以三千年来中国优秀诗词作品及背后的故事为脉络,从诗的起源讲起,从《诗经》、《楚辞》一直到唐诗宋词;从元曲、明清诗词一直到近现代中国的优秀诗篇,共涉及800余位诗人、1000余首诗词。
古典诗词还成了当今荧屏节目的文化源头。《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诗歌之王》等层出不穷,收视不俗。《将进酒》《山居秋暝》《望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首首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诗歌亮相荧屏,也唤醒了人们心底美好的诗词梦想。
本报记者 俞亮鑫
马上评
用诗歌照亮生活
泱泱中华,素有诗国之称。古诗词浩如烟海,灿若星辰,这是一笔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从凝结着中华文化精华的古诗词中去汲取营养,可让我们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更能让我们的银幕、荧屏从中大为受益。《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如此,《北西2》热映同样如此。
话剧《李白》主演濮存昕曾表示,他扮演大诗人李白是“怀着一种良好的愿望,把我们在传统中感受到的美,尽可能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在这个物质、功利的年代里,用善、用美、用艺术去度化人心,让人安静下来,走出迷茫和浮躁。”
今年春节,有网友将脱胎于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发到网上求征续诗,没想到短短三天时间,微博被转发9万多次,评论2万多条,阅读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00万,引发了一场诗歌接龙大狂欢。人们惊呼,“国人诗性不死!”
也许,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时代,人们渴望有深度、有哲理、有诗意的阅读,例如读诗。人们在激烈竞争中越焦灼、越迷茫、越浮躁,其实心中就越是向往安静、清醒、厚重,这需要用诗来照亮生活。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