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名相魏征的老母有“公主病”。
魏征可是一位大孝子,用时下流行语说乃是位“宠母狂魔”。据说,某次魏征老母咳嗽,他连忙请了口碑最好的名医上门为其把脉,得良方后遂命人立马煎熬……然而,犯有几分“公主病”的母亲大人硬是嫌药太苦不肯喝,这可把魏征急坏了。情急下,他想起老母平日最爱吃梨,便把煎药混入梨汤一齐熬制,并加糖以“掩盖”药之苦,汤汁熬成块后送去给母亲大人尝。老妇人在半哄半骗中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不错,于是有了第二口、第三口……就这样,老人家多日的咳嗽终于好了。梨膏糖也伴随着这个故事在达官贵人与寻常百姓家中传开了。
代代相传中,梨膏糖有了本帮、苏帮、杭帮、扬帮之分。落户在上海的本帮“梨膏糖”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中历经三位大师妙手使其发扬光大。清咸丰五年,某朱老太在城隍庙开了家名为“朱品斋”的店铺,朱老太拥有一项神奇的技能,光听病人咳嗽声就能精准判断病情,继而为其量“声”配糖,凭借这门秘技为梨膏糖赢得了众多粉丝。清光绪八年,诞生了一家名为“永生堂”梨膏糖店,店主独辟蹊径、搞了个现做现卖的售糖方式,揽客无数。清光绪三十年,精通中医的某店主改良了梨膏糖的配方,使其效果更佳,这样一来,梨膏糖的好名声就越发响当当了!该店主原是“永生堂”学徒,不忘老东家恩典,取名“德生堂”。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高潮时,“朱品斋”、“永生堂”、“德生堂”三家合并扩建为现在的上海梨膏糖商店,1961年又专门建立了上海梨膏糖食品厂。如今的上海梨膏糖由纯白砂糖与杏仁、川贝、半夏、茯苓等十四种国产优良药材熬制而成,不仅吃起来甜如蜜、松而酥,止咳润肺的好口碑也是经久不衰。
梨膏糖不仅已成为上海特色符号之一,其制作技艺也已被列入“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