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占魁,这位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曾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他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
到延安他才告别流浪生活
在旧社会,赵占魁同千千万万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过着穷苦的生活。他是山西定襄人,12岁就当雇工,17岁走出家门谋生,先后在太原、同蒲铁路介休等地学徒、当工人。先后干过打铁打钉、翻砂看火等工作。长期的工作实践,他掌握了炼铜、蒸锌、打铁、翻砂等技术。
抗战初期,日本人占领了同蒲铁路,他和其他工人一起流亡到了西安。1938年春,西北青年救国会来西安招生,赵占魁和同蒲铁路工人崔锁贵一起报名参加,并编入了青年干部培训班职工大队学习。当时青训班在陕西泾阳县云阳镇,但很快青训班职工大队调到延安,编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大队(职工大队)学习。
当时,他和有些较老工人到延安的目的还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找活干谋生计。
抗日军政大学给每位学员发了一套军服。领到军装的赵占魁和崔锁贵却非常伤感。为什么?他们还没有受到革命教育,脑子里还是旧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赵占魁认为自己命苦,当兵打钉的事都让他摊上了。他和崔锁贵商量,是否一起离开延安,到别的地方找工作。
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张浩(林育英)同志闻讯后,亲切地和赵占魁、崔锁贵谈话。
张浩说,在国民党统治的山西当兵,是替闫锡山卖命,欺压老百姓。现在到延安当兵,是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革命的军队,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
张浩同志的一席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赵占魁和崔锁贵懂得革命道理的大门,使他们走出做工谋生的狭小圈子,明白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是光荣的,是为工人阶级整个阶级服务的!
赵占魁在抗大安心学习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当了半辈子牛马,二十多年到处流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人,现在能进学校学习,一分钱不用花,还管吃管住,同学老师都亲如一家,好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友好相处。对照过去的苦难生活,赵占魁感慨地说:“过去我的血都快被地主资本家挤干了。而今42岁,才找到了自己的家!”
工厂就是自己的家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大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张闻天等出席,毛泽东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陕甘宁边区由此开启了大生产运动的大幕。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1939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建一个农具厂。边区政府建设厅到学校要人,要求学校派一些技术骨干到农具厂工作。学校就将赵占魁、崔锁贵等人派到农具厂。
他到边区农具厂,干的是炼铁工,做的是翻砂的活。当时农具厂白手起家,设备非常简陋,连个翻砂房都没有。工具和砂型都放在露天,晚上下雨时,赵占魁赶紧起床,一声不吭地把工具和模型搬到屋里,大件搬不动,他就用旧油布毡上。按厂里的规定,这应算加班,要发加班费的。这个为挣几个钱糊口走南闯北的汉子,如今厂里给他加班费,他都不要。他说:“给家里干活,还分白天黑夜!”
他长年在化铁炉边工作,翻砂铸铁,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但他总是以身作则干那又苦又累的活。陕北的夏天也常常骄阳似火,但赵占魁工作时总是身穿老羊皮袄(代替石棉衣),腰围皮裙,站在一千多度高温的化铁炉旁,不断从炉口向炉内熊熊烈火张望,了解炉内铁水熔化的程度。根据经验,他揭开用泥封上的炉嘴时,炉里熔化的铁水流到炉嘴,工人们一勺一勺将铁水倒进砂模,铸成一把把犁和镢头等农业生产急需的工具。在生产现场,常常看到老赵,满头大汗,浑身湿透了,但他全然不顾,喝口水,他又开始新的化铁准备工作。天天如此,每天都干八九个小时,有时甚至十多个小时,但他从不叫苦,从不发牢骚,还耐心向青年工人传授技术。
赵占魁长年累月地干着全厂最累也是危险性很大的工作,但他从不叫一声苦,也不说一声累,病了也常常不休息。一次,他的脚被烫伤了,医生让他休息,但他笑了笑,说了声谢谢医生,就拄着拐杖一瘸一瘸地回到了炼铁炉前。
由于赵占魁对工作负责,人又很实在,对自己要求严,从不怕吃亏,工人信任他,拥护他,他在工人中很有威信,他被工人选为厂工会生活劳保委员,伙食委员会主任,还是农业生产指导员。
著名记者穆青、张铁夫到企业采访时,接待他们的是厂长徐驰,这位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对他们说:“你去打听吧,凭你问遍全厂的人,没有一个能说出他的一句坏话的。曾经有一个姓王的工人,个性非常强,平时又爱发脾气,脾气一发,谁也劝不下来,可是老赵一说,他马上不吭气了……我们工厂是离不开他的,他领导着翻砂股,使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才一开始时,每次(铸铁成功率)只能倒成八分之四,由于他的努力,现在每次可倒成八分之七了……”
“厂长越说声音越高,从他那凝视我们的眼光里,仿佛在向我们骄傲:‘我们有这样好的人,我们的工作才有了这样大的进步!’而且重要的,他在全厂中有威信,因此能帮助行政上处理许多问题……”(《解放日报》1942年9月7日)
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但他懂得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因而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厂当家,把一起工作的同志当家人。这看似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事,而多年如一日。正是这平凡孕育着崇高的敬业精神,孕育着那个时代新劳动者的精神,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爱戴!
烈火炼真金
战争年代,不管是在前方杀敌,还是在后方生产,对一个人的考验都是巨大的。
由于战争需要,赵占魁所在的农具厂改为了兵工厂。当时国民党突然调动三十万大军逼向延安。党中央、中央军委给兵工厂下达了生产大批子弹和手榴弹的任务。情况紧急,任务紧张,工人们加班加点争取早日完成任务支援前线。
就在这关键时刻,兵工厂出了问题。当时这个厂的工会负责人狄德建,利用少数工人中的个人主义落后思想,向政府和企业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并要挟组织,不解决就罢工,并煽动工人闹事,骂共产党八路军是喝工人血的。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兵工厂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