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出身爱国世家
200万元,对一个工薪家庭而言无疑是笔巨款。捐款人苏瑞华女士今年74岁,这笔钱几乎是她与丈夫一辈子的积蓄。苏女士说,乐善好施、爱国爱家是萨家的家族传统。
萨本仁祖籍福建福州,蒙古族人,1926年出生,父亲是一位铁路工程师。祖上有甲午英雄萨镇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等一批爱国先驱。萨家原本生活还算富足,但抗战的爆发使得全家不得不颠沛流离远走他乡。眼看山河破碎,不愿成为亡国奴的萨本仁离开已经沦陷的上海,和兄弟姐妹前往后方支援抗战。当年他只有16岁,因以前在教会学校念书有英文基础,在云南腾冲县保山机场为美国援华飞虎队飞行员当翻译,为抗战尽了一份力。
抗战胜利后,萨本仁来到上海,在一家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解放后进入国营进出口公司任职,负责化工产品采购。在解放初期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国家采购紧缺物资。
捐出巨款纪念亡夫
2012年丈夫去世后,苏女士一直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相濡以沫47年,两人的感情极为深厚,丧夫之痛使她一度非常抑郁。
“他聪明善良,但也非常抠门。”忆起往事,苏女士脸上浮出笑容。她告诉记者,丈夫年轻时为了省车钱,步行几公里上班,一件旧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年纪大了后视力不好,别人建议他吃蓝莓,去水果店一问价钱,嫌贵就回来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非常“抠门”的丈夫,对他人却是相当慷慨,遇到有困难的人,总是倾囊相助不求回报。2008年汶川地震,他拉着妻子去捐钱,一捐就是上万元。有一次萨本仁和苏女士聊到遗产问题,说如果他过世,希望妻子能用这笔钱去做善事。当时也只是闲聊,没有谈到具体细节。而2012年萨本仁突然因病去世,来不及分配遗产,妻子却一直记着丈夫的心愿。为了纪念丈夫,也为了抚平心中的伤痛,她决定捐出200万元的存款做慈善。
家庭成员全力支持
在苏女士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女儿萨支蒙告诉记者,母亲最了解父亲,她现在做的事,一定是父亲最希望做的。作为儿女,只要做这件事能让母亲高兴,她定会全力配合。
萨本仁的大姐萨本茂,今年92岁高龄,是我国海军英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老人告诉记者,她的叔祖父萨镇冰是中国近代海军元老,曾参加过甲午海战,一生爱国廉洁,民国时期官至福建省省长,却始终一贫如洗,把所有的俸禄几乎全都捐给穷人,卸任后不得不卖字为生。“他的座右铭就是两字,不贪。”萨本茂告诉记者,萨家子孙都以萨镇冰为楷模,因此全家都很理解弟媳的选择,并且非常支持。
在苏女士和上海市民宗委民族二处处长张继富联系后,民宗委为她推荐了云南腾冲实验民族中学作为捐助对象,该学校的教学楼已成危楼,亟待重建翻修。张继富告诉记者,这是上海民宗委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私人捐赠,选定云南的理由一是因为萨老先生为少数民族,而捐助对象同为少数民族学校。其次该学校就在抗日纪念馆与国殇墓园边上,同时腾冲也是萨本仁曾经与飞虎队并肩战斗过的地方。
目前,200万善款大部分已经到位,加上当地政府的拨款,今年3月新教学楼已经奠基,并被命名为“萨本仁教学楼”。苏女士告诉记者,如今她已不再郁郁寡欢,因为在云南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中,她聆听到了丈夫的生命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