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家扎根工地、服务建设者的基层群团工作站——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在云锦路黄石路口落成开放,里面设有生活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和法律服务站,可以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常见病诊疗,还可以让农民工兄弟下班后歇脚聊天、收看电视。这个工作站,将成为周边4000余名来沪建设者的“公共会客厅”。
今年5月,团市委官方微信“青春上海”页面下方多了一个栏目——“Act +”。点击进入,交友联谊、体育休闲、文化艺术、公益慈善7大类65小类的活动呈现在眼前。闲暇时间,是去当一名志愿者,还是参加一场创业培训?或是去看画展、进剧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群团改革启动后,上海青年可以更加便捷地“遇见共青团”,共青团服务模式从“8小时机关”模式改变为“24小时在线”模式。
这一切,都是上海开展群团改革以后,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级群团组织涌现出的新气象、新鲜事。去年11月,根据中央部署,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群团改革试点工作。7个多月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今,对群团组织来说,服务对象在哪儿,组织和服务就要跟到哪儿。让群团组织的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在基层见效。这也是上海推进群团改革的目的。
同时,上海建立“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机关编制通过“减上补下”,市工青妇机关共精简编制99名,精简的人员下拨到基层,而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补充到群团组织中来。为彻底改变“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倾向,群团组织通过一项项创新举措,让工作更接地气,与服务对象的距离近一点,近一点,再近一点。现在,无论是市级还是区县工青妇组织,服务的“神经末梢”正在变得灵敏起来。
依法维权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为此,市总工会对职工合法劳动经济利益诉求建立“零门槛”法律援助服务制度,出台了《加强上海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方案》。杨浦区总工会推广延时服务,区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和街道职工援助服务分中心,工作日每天延长服务至晚上8时,星期六照常服务,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受到职工群众欢迎。今年以来,市、区县两级工会共提供2873件次职工法律援助服务。
让原本就是“从群众中来”的群团组织,更好地“到群众中去”。在第一批工青妇改革试点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上海于7月初启动了第二批群团改革试点,市工商联、市科协、市侨联、市残联、市社联、市文联、市作协、市青联、市红十字会等9家群团组织,根据各自的具体实际,制定完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