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30来岁的年龄段,突然发现,学区房已经取代“诗和远方”,成为每一个饭局上绕不开的话题。
几天前,一个朋友还问起“临港那边听说引进了不少好学校,不知道是真的好,还是仅仅挂个名校的牌子。如果真的好,我们打算买房搬过去。”住在距离人民广场70公里的临港?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不过,更让我惊讶的是,我的一句戏言“你干脆辞职去那边工作算了”引发了朋友的认真回应和仔细思考。优质教育资源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吸引人们安居乐业的砝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老祖宗传下的成语“筑巢引凤”,到了2016年,或许可以用另外四个字来形容——建好学校。
建好学校,一语双关,首先要建成一所学校,其次,还要是一所好的学校。
近日在浦东采访所见,凡是市郊正在经历大规模人口导入的地区,公建配套尤其是其中教育资源的配套,已经成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为了冰厂田幼儿园,为了明珠小学,为了上海中学,举家迁居易业,看上去是一件疯狂的事情,实际上,却是大有可能。所以,与其把板子打在年轻父母们的集体焦虑和价钱离谱的“学区房”上,不如说,执政一方,解决老百姓最重大关切的问题,是补短板,更是慰民心、安民生。
在张江相邻的唐镇,在售新房的均价已到了五六万元,但是,举目所及,一个个在建楼盘仍如雨后春笋,因为,与张江相比,这里还算是性价比高的。据统计,过去两年中,唐镇新增近2万人口,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张江工作的“新上海人”。未来一两年,按照在建楼盘的数量预测,还会再增加2万人口,仅这两项数字相加,就已经与现有的4万户籍人口旗鼓相当了。与此相应的是,暑假期间,唐镇新落成的两所幼儿园和一所中学进行了交接,9月即将开学。未来一两年中,还将新增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
唐镇是浦东四个“新市镇”中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个镇,这其中,与张江IT男的涌入有莫大关系,而被张江男推动城市化的还不止唐镇一处。随着16号线的开通,原南汇地区的周浦、康桥、航头等镇,也都多了许多操着各地口音普通话的年轻白领们。“新浦东人”的到来,对地区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了解决白领们的早饭、孩子们要读的名校、老人们要去配药的卫生中心,许多镇上下动员起来。
去年开始,航头镇成立了由镇长牵头、各部门组成的大型居住区公建配套联席会议,每月统计一次项目进展,每季度开一次会。别小看这两个“一次”,镇政府的一线工作人员深切感到,各条线与上级承建单位的对接更清晰了,自己也不再有“等”的思想,而是跨前一步,主动有所为。而且,也加快推进了一些镇级层面的项目,还能更好地面向居民开展宣传动员和解释,效果非常好。
在康桥镇,公建配套带来的惠民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几年前,一些康桥孩子要到附近的北蔡镇、周浦镇去上幼儿园和小学,因为本镇的教育资源实在过于饱和。“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亟需建设的36所学校全部列入新区重大工程,其中,康桥镇就占了其中8所。要补上这笔“欠账”,需要动迁292户居民、17家企业,而这些地块往往房屋密集、违章搭建普遍、“破墙开店”现象突出,地块征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康桥镇党委、政府齐心协力,在2015年底完成了7所学校的动迁清盘。两个月后,在这些动迁地块上新建的两所幼儿园即将开园招生,明年9月开学,还将有一所小学投入使用。此外,其余3所幼儿园和3所中小学的相关手续也正在办理中。
学校有了,老百姓啥感觉?信访量下降,就是最好的回答。
教育均衡化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家门口的好学校”,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是所有为政一方者的事。到了愿景实现的这一天,我的那位朋友大可不必辞了职迁往临港。能更加主动地选择人生,相信,他们一家的幸福感一定会大大增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