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除了大水法、方外观,高7.2米的倒置四棱台算是“新”景观。这座夯土台表面可以看到风化痕迹,但外围垒起的奇特灰砖昭示着它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面积加固保护工程。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王猛介绍,海晏堂后原有一座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有了这个突出地面的大家伙,100多年前海晏堂主楼西的喷泉兽道,才能在一天二十四小时,轮流喷水。这座不起眼的夯土台周边原有包砖砌筑围合并承重,后来包砖被扒走,天长日久,台体受力不均出现大量裂纹,再加上自身风化、雨水侵蚀,局部夯土已经坍塌。自4月22日起,抢险加固行动正式展开。
据悉,该工程是继西洋楼遗址内铺设木栈道后,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本体抢救性保护的又一个试点工程。圆明园管理处还将对紫碧山房、廓然大公等遗址进行逐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