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记忆,是由一个个小镇、一条条马路的记忆贯穿起来的,像一串珍珠项链一般,挂在城市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人文的光茫。
搜集街镇历史,就是留住一脉文化气息。比如江湾镇,曾经的立达学园,丰子恺、夏衍、朱自清、叶圣陶等即在此任教。比如复兴中路,553弄的辣斐坊,1941年的辣斐剧场,著名剧作家于伶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在上海孤岛时期演出过不少左联作品;复兴中路8号,廖仲恺夫人旧居,因主持商务印书馆而名闻遐迩的张元济曾把合众图书馆放在复兴坊;复兴中路512号,为画家刘海粟故居。再比如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1914年修筑。思南路41号为上海市文史馆,走出了多少文化名人;思南路87号为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寓所,近思南路的香山路7号,即为孙中山先生故居。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历史事件在上海发端,细探各街镇的灯光,一座座老房子,一条条马路,一段段尘封往事,用村史馆、镇史馆等更容易为今人感知的方式,把街镇的记忆留住,喜欢上海,不会没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