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是给整个调查画上了一个逗号。之所以说逗号,是因为有消息称,222天等来的,可能还有一份“完整名单”,里面涉及多家主流车企,按照该名单,被清查的93家企业中有72家企业存在骗补和违规谋补行为,涉及补贴资金92.7亿,只是这是一份“不容易确认的名单”。
骗字当头,使得曾经指望的“弯道超车”,陡然间多了几分担忧。而最让人疑惑的是:新能源车出现的骗补漏洞,源头在哪里?
当初,为了在发展差距不大的新能源车领域超越其他国家,“十二五”时期,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研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消费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技术研发、充电设施的奖励、标准法规的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政策涵盖研发、生产、消费、运行等各环节,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根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细则,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研发和销售环节都能获得补贴,只要车辆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除了中央财政补贴,一般还能享受与中央按1:1发放的地方补贴。
从表面看,这是一件好事情,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只要有进取心,都能赢得国家的财力支持。有人算过一笔账,生产一辆纯电动客车,“国补”加上“地补”以及其他优惠政策,有些车型最高可以享受100万元补贴。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情,有钱好办事。可惜的是,恰恰是这种前所未有的高额补贴,以及不够严格的监督机制,直接催生了大量的骗补者,最终演变成随便一个企业生产新能源客车或轿车,都可以赚钱。这显然不符合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
再者,目前,我国的巨额财政资金补贴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购买环节,而美日德等国更重视补贴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显然,前者是政府部门在新能源推广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后者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补贴方式等问题交给市场。既然打算超车,那两者导向的孰优孰劣,明白人自然明白。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车领域而言,国产电动车续航里程给用户带来的焦虑感并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地根深蒂固,想要超车,任务似乎更加艰巨了。 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