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的处女作《雷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真正成熟的标志。80年来,这部名剧被几代沪剧艺术家不断改编搬演,已成为百年沪剧历程中的传世之作。沪剧《雷雨》在尊重曹禺先生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赋予了沪剧艺术特色的改编与创造,强化了戏剧性与音乐性、抒情性与思想性、可看性与艺术性,多年来不断演出,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将人类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展现在当今沪剧舞台上,广受观众的追捧与称赞。茅善玉因成功饰演繁漪一角,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原创新编沪剧《邓世昌》作为2016年上海市新剧目评选展演作品之一,以戏曲艺术谱写英雄赞歌,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走近民族英雄邓世昌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上海沪剧院在不断积累总结演出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了专家、观众的意见,努力对题材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经过重新打磨的沪剧《邓世昌》在保持沪剧特色的同时又将历史和当代对接打通,在舞美、音乐、唱腔、表演和形体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沪剧《邓世昌》不仅戏剧节奏更为明快,音效更为震撼,舞台效果更出众,服装更新颖,演员表演也更为深入人心。
挑选《雷雨》和《邓世昌》两部作品参演“戏·聚精典”,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这两部作品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雷雨》是观众百看不厌的传世经典,每演必爆满;而《邓世昌》则是原创新编,是我们首度挑战相对厚重的历史题材,希望延展沪剧的更多可能。就《邓世昌》的演出反响来看,是成功的,它虽然进行了题材突破,但保留了沪剧传统的唱腔和味道,这是一部不一样的沪剧,却依然是一部好看好听有情感有温度的沪剧。”
《邓世昌》推出2年以来已在全国各地巡演70余场,收获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自去年11月初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后,将于下月再度进京献演,并走入北京大学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谈及可能因南北地域差异遭遇的语言障碍及审美隔阂,茅善玉一点不担心:“和其他剧种纷纷自昆曲吸取养分不同的是,年轻的沪剧没有太多‘规矩’,我们蕴含更多舞蹈语汇,强调贴合时代气息,所以是更容易被年轻观众接受的。至于语言,并不会影响观众对艺术的感知。去年,我们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已经做了成功尝试,《邓世昌》是沪剧的一次大胆探索,我们守住沪剧的本体,但用了更多元、更丰富的舞台表达,相信能获得年轻观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