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市民代表们来到了高安路建安公寓附近。这里曾居住过上官云珠等名人,但后来破墙开店、无证照经营和居改非严重,破坏了优秀历史建筑的风貌。经过天平街道的整治,已整治94户居改非,取缔61户无证照经营,拆除62户违法建筑,市容环境大有改观,街道整洁干净。“违法搭建就是钱,拆了那么多,‘割肉’力度很大。”市容环境社会监督员、市民代表王健云对整治力度“点赞”之余,不忘挑刺:“二楼的阳台堆放杂乱,理干净就更好了。”
而在安西路和泰兴路附近,“火眼金睛”的市民,又对花坛里的纸巾和店家的垃圾桶皱起了眉头:“前面扫后面扔,说明有人不自觉。”“水果店的垃圾桶不加盖,果皮很容易招蚊蝇。”
王健云说,自己住在虹口区,家附近的市容环境比几年前好很多,“公”字头违建也拆了不少。不过仍有一些地方乱晾晒、跨门营业严重,晚上10时后还会有夜排档出现。上海大学教授、政协委员任忠鸣则表示,在城乡结合部附近,有些小食品店、汽修店门前,满地油污、脏水乱倒,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责任区的自律管理很重要,但执法也不可缺少,现阶段有些地区仍应以执法为重。”几位市民代表均这样认为。
市绿容局副局长鲁健平介绍,《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为全国首创。今年提出了“1618”的目标,即创建100条(段)责任区管理示范道路、600个社会自律组织、10万人次参与培训、责任人信息建档率达80%。“责任区包打不了天下,但能解决很多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厘清门责管理的职责,比如门口乱停车、乱设摊是否应由店家管理?门责究竟应承担什么?值得社会和管理部门深思。”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