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的思路像古时候保卫自己的城池一样,建起一个城墙。过去我们做城墙,现在要做一个塔防。”
昨天,在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暨第六届上海市信息安全活动周举行开幕式上,中科院院士何积丰,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杨珉等科学家和众多业界大佬的主旨演讲,语言生动接地气,解构诈骗背后的“江湖”,讲述防范的奥秘,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
根源:个人信息泄露
杨珉教授从大学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后猝死的悲剧说起,指出电信诈骗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隐私信息泄漏。“国内有关部门曾针对300多款常用软件进行检测,60%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泄漏。”一旦这些软件的信息化安全能力不够强大,造成的泄漏量可达百万甚至上亿级的用户规模,不仅牵涉到个人损失,也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上的大隐患。
杨珉指出,“信息安全”背后是一个地下社会、一个江湖的形成。“有人专门设法把病毒塞入你的手机,有人把东西打包起来进行交易,利用信息进行诈骗、盗窃,有人甚至把盗窃来的东西,比如电子货币等,通过各种变现的渠道把它洗白。”他认为,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管除了个人用户须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扎紧篱笆防狼之外,要明确责任主体,谁收益、谁担责。监管部门要在法规的层面上强化责任主体意识。数据由谁拿去,谁就要对确保数据安全负法律主体责任。
防范:警惕八大威胁
“如何防范支付漏洞?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要设置手机开机密码习惯。”“一个手机突然没有服务,在排除信号和手机故障后,要查询SIM卡是否被他人补办,必要时要及时将支付平台的余额转走。”
中科院院士何积丰教授昨天的主旨演讲格外细微。他罗列了老百姓可能遇到的网络安全八大威胁: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电信诈骗、个人口令攻击、免费wifi陷阱、支付漏洞、网络钓鱼、隐私泄露,并讲述防范对策。说到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自己,何院士坦言:实际上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他建言要建立统一的个人信息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网络行业监管制度,完善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