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民不热爱自己的乡村文化,这也怪不得村民。因为城市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向往更接近,他们有权利过上更现代化的生活,而他们认为自己习惯的文化已经过时了、麻木了,认识不到村落文化有什么价值,甚至认为,古村落能够旅游、能够赚钱,才有价值。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让人们一下子回不过神来。在中国的传统村落里,人们在那里生活了几千年,没什么太大变化,而这30年间,改革开放、外来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等突然一股脑涌进来,村落里的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尤其对深层的精神文化等问题毫无准备,对于如何保护,一时拿不出办法,也是必然的。”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剖析传统村落旅游化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把660个城市基本变成一个样子,只用了20年时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也是对自己文化的无知。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10年或者15年,几千个传统村落就会和现在的大城市一样‘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
——冯骥才焦虑的是,千城一面的悲剧正在传统村落中重演。
“关注民族传统村落的村民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第一要素。传统村落保护应该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之上,由地方政府部门开展普查,确认传统村落的级别,实施不同层次的保护开发措施;形成健全、完备、具体的保护方案。要建立严格的农民参与机制,保护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乡村符号、故乡记忆。”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邱运华
“德国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采取博物馆方式,在馆中展示人们的生活方式、农作方式、作物产出等,给参观者直观的体现。此外,德国对传统村落还予以特殊条例保护,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德国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席、综合历史遗产保护成果鉴定专家鲁道夫·吕克曼
“当我们谈到‘传统村落保护’的时候,往往会给人以保护村落传统景观的印象。实际上,这种保护并不止于景观,还是要整体呈现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菅丰
“没有不变的村落。一座村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持最初的形态,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为了确保生活的便利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改变,这就需要在古村发展过程中充分考量保护传承的问题。”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日本民俗学会会长福田亚细男
“对于城里人来说,村庄的各种资源是具有吸引力的,包括农耕的土地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等。很多农民由于增加了经济收入而留在村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村庄解体的危机。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村民主要不是依靠原有的耕地和亲属合作关系进行生产,而是面对着一个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可能会造成村民之间在旅游资源上的争夺,因此特别需要整合与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增强村庄整体的竞争力。”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铁梁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