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我国政府于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确立了未来十年医改的总目标和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目前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在昨天举行的“深化医改”平行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说:“如何构建一个有序的就诊次序?如何真正实现分级诊疗的有效供应格局?这是医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重要内容。”
深化医改迫在眉睫
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75亿,人均GDP为7600美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6.05%。在卫生资源方面,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22人、注册护士数2.37人、病床数5.11张。
2009年,中国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改启动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以健全。中央财政先后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同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也有所提高,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6年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45元。
医改取得阶段成效
梁万年介绍,目前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中亮点就是,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稳固在95%以上。2016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此外,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药品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了30%,并由此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行新机制。
2015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上升至77亿,较改革前增加了57%。卫生总费用个人负担比例下降至29.27%。在居民健康水平方面,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0.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8.1‰,均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分级诊疗继续推进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建设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真正构建分级诊疗,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既要保障患者看得好病,又要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两难困境。梁万年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争到2020年,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梁万年还说,2017年将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完善医院补偿机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强化绩效考核评估,显著提高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