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关于机动车上牌选号新政的传言在朋友圈里刷屏——11月底上海各车管所上牌取消六选一,采取二十选一,取消现场自编号,增加放开互联网选号的便利度。交警部门很快证实了这一消息,并透露新政将于本月25日实施。
谁知第二天,记者探访车管所时惊讶发现,新政已悄然上线。而且为了配合新政实施,交管部门在选号系统中新增了5万个牌号。当天去选号的市民可谓撞了大彩,幸运地选到带有“888”“918”等吉利数字的号牌。
说好25日,为何又悄然开始?交管部门的解释是先在车管所二分所和三分所试点,25日全面实行。很明显,这种说法和做法仍然欠妥。正如一些市民所言,事关公众利益,为何不公开披露以示公正?惠及民生的好事,为啥“羞答答”欲说还休?这其中有无猫腻?造成的遗憾谁来弥补?
市民的担忧与恼火并非空穴来风。虽不提倡,但车牌吉利号作为一种既成事实的稀缺资源,难免与各种利益挂钩。昨天有媒体报道,已有黄牛利用新政未正式公布就试行的漏洞钻起了空子,忽悠前来上牌的市民。“我里面有熟人,有关系,直接给你20个号码选。”“绝对没问题,只要肯多出钱,500元选一次。”黄牛固然可恶,公共政策藏着掖着,无疑也难辞其咎。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依照法定程序,以法定形式公开与社会成员利益相关的信息,允许社会成员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下载等方式予以充分利用。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应当主动公开。即使是“试点”,也应让公众和相关人群知晓。在实际操作中,目前绝大多数试点政策,都会提前公布试点范围、时间和内容。只有公开,才能让人有选择是否参与试点的权利。
都说低调才是腔调,但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实施,都应高调,都要以公开透明为前提。涉及公共利益,低调不但不是腔调,有时反而会起到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