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无忌很真实
制片人赵冰说,《童年画语》摄制组采访了1000名4至10岁的孩子,采访稿近100万字,素材与成片比例超过了100:1。儿童画是孩子打开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为了拍摄与孩子们的画所对应的真实世界,摄制组在上海、浙江、西藏、南极等地取景,让画面与孩子们眼中的世界相对应。这次拍摄的是上海的孩子,我们希望今后再拍云南、贵州等地的孩子,因为不同地区孩子的心声是不一样的。
童言无忌,孩子们面对镜头的谈天说地,极富童趣。他们说爱好、说未来、说结婚、说感情、说父母、说心愿,甚至说到生与死……有些孩子的话语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如说到自己的父母时,有个男孩竟愤愤不平地说:“爸爸经常打我,我不喜欢爸爸。爸爸打过我23次,妈妈打过我5次……”言语中颇有“秋后算账”的味道。有个男孩,最喜欢的是每天往返学校来接送他的爷爷,因为爷爷骑自行车时,他就可以坐在车上与另一同样坐大人自行车的好同学轻松地聊上10分钟,获得短暂的幸福感,这反映出家庭和学校很少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不少孩子说,他们在课余还要上美术、舞蹈、乐器、英语、作文、奥数等课,忙得没有空闲。
镜头谢绝格式化
说起父母,大多数孩子都会勾起温馨的回忆,但有个男孩却冷冷地说:“我希望自己不要生出来。”童年,也许给了他太多的不快乐。有孩子抱怨说,爸爸发脾气时像恐龙,会大吼。好几个男孩、女孩都在镜头前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妈妈今后不要再吵架了。问孩子将来如何当父母,有的孩子竟表示会打自己不听话的孩子,让他在阳台上罚站;如有机会当老师,有的孩子表示会布置更多的作业。话语中,既有模仿父母、老师的成分,也有一点小小的“复仇”动机。
导演方方教授说,《童年画语》这部纪录片不想拍“欢乐蹦蹦跳”,而是想真实呈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流露的真情。因此,摄制组谢绝标准化、格式化的孩子语言,不要求他们说老师、家长们喜欢听的话,而是让他们边画画边说真话。为此,摄制组找来了些班上的皮大王、捣蛋鬼,他们所说的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话,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不少家长在内心发问:难道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方方非常感谢这些孩子家长的宽容,使得不少孩子的怨言在片中得以保留。
作品真诚受称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也带着自己的小外孙来观看该片。他说,非常感谢这一纪录片的主创团队,他们在一个特别喧嚣、特别浮躁的时代,奉献了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很有意义。这部纪录片用少年的阳光驱散了大人心头的阴霾。该片艺术总监、上戏教授韩生说,现在的孩子们,童年一开始就进入了人生的竞技场,他们已经没有了童年,这是几代成年人的痛。
荧屏名主持夏磊说,作为主持人,他经常会向孩子们提问,面对如今不少孩子成人化、格式化的回答,深感很难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让家长发笑,也让家长沉默、思考的纪录片,因为我们通常没有太多时间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他呼吁,与其看一些浪费时间的娱乐电影,还不如安安静静地去看一看这部纪录片。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联盟执行主席张斌说,他代表国家发改委国际司、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以及中国文化产业联盟主席团前来祝贺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作品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他希望《童年画语》继续拍下去。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