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1日,由曹可凡主持、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刘广宁、董健等一起参与的“爱的路上”钢琴朗诵会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
强大感染力
2016年8月29日,贝拉应邀作为以色列国宝级人物亚龙·科尔伯格在上海演出的唯一表演嘉宾,在现场用钢琴独奏一曲《梁祝》。之所以受邀,是因为他知道贝拉写过的“犹太人在上海”小说系列三部曲,将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诉诸笔端,上海曾经在二战时期如诺亚方舟般庇护了3万多犹太难民的故事举世皆知。那次钢琴演奏会上,贝拉还在亚龙的钢琴伴奏下朗诵了“犹太人在上海系列之一”《魔咒钢琴》的选段,因为可以直接用音乐和文学相结合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这让贝拉对于朗诵会这种形式着了迷。“当下,作家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许多纸媒、纸质书籍的读者们在慢慢地消退,很多人选择了从网上阅读,但其实我也觉得不妨用你的耳朵,在音乐的伴奏下去接受文学的另一种味道。”贝拉说。
让贝拉兴奋的,也是令观众们期待的,是童自荣与刘广宁的出现,以及再度现场聆听他们的朗诵。《巴黎圣母院》《冷酷的心》《佐罗》《叶塞尼亚》《追捕》《虎口脱险》《大篷车》等一批译制片经典,曾经让人们深深地迷恋银幕背后发声的那几个人。他们的声音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给年少的贝拉也给银幕面前的观众带来了多重感受。
朗诵会有听觉感受,也会有视觉体验。当童自荣朗诵电影《佐罗》的台词时,整个大幕布就是《佐罗》的电影画面;当贝拉弹奏《泰坦尼克号》主题曲,董健朗诵歌词时,背景便是《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片断。画面与声音,会赋予文学更强大的感染力。
与“犹太人”渊源
面对贝拉,会发现这位女作家清晰深刻的五官似乎不似江浙人士,而与犹太民族有着些许关系,贝拉笑言很多人这么评论,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渊源。“犹太人在上海”系列的另一部作品《幸存者之歌》,也是贝拉最新的作品,以美国好莱坞著名制片人麦克·迈得沃瑞(Mike Medvory)的父亲大卫在上海美商电话局的工作经历作为蓝本,描写这位从俄罗斯来的犹太人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的经历。
四年前,迈克来上海接受上海国际电影节杰出贡献奖,那一天他在台上语无伦次,想说什么都忘了,因为贝拉当时拿出了麦克的父亲20岁年轻时的照片与履历,他看后,当场落泪。因为贝拉找到了迈克父亲当年在上海美商电话局任职的所有资料,包括其父亲的亲笔书信,要求提高工资的申请,甚至他后来迁居到智利又问候上海同事们的信。她还找到了他们当年在上海的两处住所,因为住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虹口犹太人聚集地,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曾数次回沪寻根无果。贝拉说:“所有这些资料,我们后来给了他一本《上海的记忆(Shanghai’s Memory)》作为礼物。这份礼物他至今放在好莱坞办公室最重要的位置,他逢人便介绍。”迈克还给贝拉提供了大量他父母在上海的故事与包括结婚照在内的许多照片资料。这些照片会制作成为一部视频默片,作为现场朗诵的背景,以构成时空交错的感觉。
贝拉从小住在北京东路一带,与上海音乐厅相去不远,小时候也常常跟着家人进场看演出。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一直都是上海音乐活动的中心之一。尽管如今上海拥有了更多优质的剧院,但对于很多老上海人而言,音乐厅和离这里不远的大光明电影院,都是他们最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贝拉一定要在上海音乐厅举办朗诵会的初衷,“我写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书写上海,谁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我们在上海出生,经历了自己的少女时代,形成了自己对遥远世界的看法。”上海,不仅是最初意义上的故乡,也是贝拉永久的精神故乡。 本报记者 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