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南沪郊一幢普通的农家大院。但是,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农家大院,被上海各大媒体报道过。
城市有弄堂文化,其实农村也有客堂文化。每每农闲或者饭后时分,左邻右舍在客堂间里喝茶、打牌、“嘎讪胡”。日月更迭,时代变迁,地处市郊的徐行镇,这一习俗至今不变。徐行镇党委顺势而为,创建“客堂汇”,汇聚民意、民俗、民智、民心,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
张金龙,就是这幢普通农家的主人,也是客堂汇的堂主。
在一次客堂汇党员活动时,老张发现村民老陆没来参加。一打听,原来老陆在去公交车站途中摔伤了,而这样的事这些年里发生过好几起,有的还摔成了骨折。这段路实在太长了,对老年人来说太不方便了。老张觉得这是涉及民生的大事。他连日走访了有关部门,得到的回答是:小区离车站不到500米不能设车站。于是,老张邀了几位老伙计进行实地勘测,先是用脚步量,又用绳尺一卷一卷地计算,结果是超过了800米!
老张说:“有了这个准确的数据,我又走访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再来实地核实,到2014年5月,建起了这个新的站点。”
小小客堂汇,还真的解决了不少大问题:徐鄱路上多年没有路灯,村民走夜路担惊受怕,经过客堂汇反映,半年后,这里的路灯亮起来了。钱桥村没有一块健身场地,经过老张的努力,健身场地建起来了……
徐行镇已建30个客堂汇,每个客堂汇都有自己的特色。
张金龙退休前从事宣传工作,他根据自己的长处,把客堂汇办成了一个开展农村宣传工作的阵地。数年来,他为党员进行学习辅导70多次、上党课20多堂、进行知识讲座30余次,还腾出房子办起了百姓书社、党史陈列室。办党史陈列室时,从收集资料到制作版面,数个月中,张金龙一个人,吃过晚饭坐在客堂间里,常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那些天,外面是漆黑的夜,老张家的客堂间里总有明亮的灯!
张金龙的客堂汇,也是沪郊民俗民风的展示点、传承地。别的不说,单表那元宵灯会,舞狮子、竖塔灯、放风筝、点鹞灯,这在市郊中也很难看得到了。就连那盏小小的兔子灯,老张也要坚持自己扎,按照蜡烛长度、烛焰高度扎出兔子灯的高度。灯会原汁原味,村民自娱自乐,一时观者上千,热闹非凡。
“涤亲溺器”是二十四孝之一。宋代黄山谷终身为官,却为母亲洗便器(马桶),日日如此,是平凡,最感人。这种传统的美德深深地植根在老张的血脉之中,在他的客堂汇里展出了新二十四孝图。而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践行者。他出身贫苦,父母早亡,是哥哥、嫂子把他拉扯大。兄长过世后,他待嫂子如母亲,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周到、周全的侍奉,令他嫂子感动不已。每逢重阳佳节,他在自己的客堂汇里举办敬老活动,以话梅、花生、水果接待,让村里老人喝茶赏菊、听歌听戏,其乐融融。他还自掏腰包,买了慰问品,带着党小组全体党员走访、看望村老书记、老社长。更令人感动的是,60多年前的小学老师住在苏州,他与小学里几位同学买了生日蛋糕,过安亭、越昆山、穿齐门,来到虎丘山下大运河边的小巷深院,带去穿越60多年时光的感恩之情,令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
老张的孙子小张决定大学毕业后,回乡帮爷爷打点客堂汇。但是,76岁高龄的老张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他被徐行镇客堂联谊会选为总会长后的两个月里,已然走遍了30个客堂汇,一份新年的工作要点已经拟就,新的目标已经确定。他不会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
人生有多种方式度过,今年78岁的张金龙注定要以奉献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