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苏富比2017春拍“光之绘画”专场在香港收槌,现代摄影大师郎静山的24幅珍品佳作,总成交额近700万港元,成交率100%。郎静山是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相机比太太还重要”。
郎静山一生在摄影事业上的创举可谓层出不穷,对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也是居功至伟。1934年,其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中独树一帜。郎静山开创的这条“集锦摄影”的新路,以相机代替画笔,重塑中国画的山水意境。他说:“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他最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摹仿国画横幅长卷的《湖山揽胜》图,右起为法国巴比松树石,接着为南朝鲜亭榭,江西庐山含都鄱岭山坡,张大千在巴西的庄园——八德园上界三峰之石,黄山西海之峰,菲律宾碧瑶之树,法国名胜处之石,最后为南京玄武湖之畔,完全用传统摄影方法,用多底片在暗室多次曝光集锦合成,堪称“集锦”高峰。他曾一再强调,“每一帧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窒闷黑暗的冲映室中的心血结晶。”成功的花环下,是呕心沥血的付出。而也正是这样的付出,才最终为其“集锦摄影法”赢得了“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赞誉。
当然,他的成功也不是空穴来风、毫无背景,而是和他生活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中国摄影刚刚起步,自然不免和绘画有深厚的关系,以绘画形象或观念为准而从事摄影艺术也自可理解。郎静山就与张大千之兄张善孖是好友,与黄宾虹、林风眠、乐屺、刘海粟、齐白石等时有过从,而他本人少年时是有中国传统国画基础的。这都对其利用画意进行集锦摄影很有影响。其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媒介和熟练的黑白灰三色,描绘丰富多姿的黑白意蕴;而题材和主题意趣,则多取自古画、古诗词。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说:郎先生为中国人,并且又研究中国绘画,所以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
除了摄影,郎静山还是一位超然有度的父亲。他说:“人要是没有觉知,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不讲大道理教训自己的孩子,而是要他们自己察觉,以孩子是否能自觉,来衡量他们是否成长。他的小女儿郎毓文曾回忆:“记得我读北一女中高一时,我们还住板桥,有时我会和父亲一起坐公路局车回家。有一次,坐到一部有些椅背掉了的车子,我一屁股坐在一张有靠背的,一看父亲坐的是没靠背的,本想是否该和父亲换位子的,但是自己想靠,又见父亲坐着蛮挺的,就算了。回到家后,父亲只是小声地告诉母亲,并说我还没长大,不懂让座。这比责备更令我难过,但是那时还是没有从这个错误中学到父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