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熟人社交”到“泛关系社交”
周作鬼
■ 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
  ◆ 周作鬼

  最近有没有发现某个朋友的朋友圈没有任何内容,实际上是他设置了“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只要三天内没有更新,朋友圈就像是清空了。再翻看朋友圈的动态,发言的人未必和你都那么熟,或许只是你某次进理发店时发型师坚持让你“扫一扫”你不好意思回绝就互加了好友。不知不觉间,你的朋友圈已经从熟人社交,发展为“泛关系社交”了。

  朋友圈已不再是熟人天下

  微信今年推出了一项重要的隐私权限: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从“最近半年”,增加到“最近三天”。

  设置了这个范围后,你的微信联系人只能看到你最近三天发布的朋友圈。如果你最近三天都没有发朋友圈,朋友圈主页就看不到任何内容。他们只会看到一行友情提示: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意不意外?失不失望?

  大可不必。其实“仅展示三天朋友圈”的功能,是之前“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功能的进化,它们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这些功能让我们更安全。 

  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8.89亿,而据4月24日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和生态研究报告》,超过80%的用户在微信上有过工作行为,其中一线城市57.5%的受访者使用微信办公。

  微信+微信群,已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工作沟通工具。当你工作以后,你的朋友圈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同行、异业合作伙伴,甚至去发廊剪个发,那个叫Jack、Tony、Daniel或Leslie的理发师也会让你加一下微信。

  于是,朋友圈慢慢从“熟人社交”变成了一个“泛关系社交”。官方把这些新增好友叫“泛好友”,实际上你和他们很可能只是泛泛之交,只有三天的交情,工作谈完便不再联系。

  随着朋友圈里的“泛关系”越来越多,朋友圈就不再是私密平台了。对名人来说,微信朋友圈承担了微博的部分媒体功能。2014年,媒体人魏武挥把自己的朋友圈头像卖给ZAKER,引发了一时的营销热潮。后来虽然没了下文,但名人朋友圈的媒体属性还在不断发展。

  朋友圈可以成为名人的媒体发布会,也可能成为解密、爆料、互怼的战场,周航选择在朋友圈向乐视贾跃亭发动“战争”,主要是因为他的朋友圈聚集了大量的同行和媒体,能够使他的诉求第一时间抵达核心观众。

  一般人的朋友圈,也老早就开始公共化了。早两年铺天盖地的微商把朋友圈变成大卖场,最赤裸地暴露了中国式人际关系的特点——朋友是一种资源。

  《朋友圈:让朋友遍天下的人脉经营术》一书里开篇名义便说“(线下)朋友圈是一座挖不尽的金矿”。当身边的人十有八九都用上了微信,无数个线下的朋友圈就集成到了手机端上。

  惊不惊喜,可不可怕?

  还以为朋友圈是熟人社交,就太天真了。

  开放朋友圈,等别人来深挖吗?

  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理论,在古代人的社交圈里,能够维持紧密联系的熟人为150人,这被称为“邓巴数”。

  据微信团队公布的《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微信用户人均拥有128名好友。对城市年轻人来说,这个数字显然太低了。美国Facebook用户平均每人拥有400名以上的好友,可能更接近中国年轻人的微信好友人数。

  现代社会已经突破了邓巴数的限制,但我们仍然无法应付越来越多的微信联系人,必须通过“标签”“分组”“备注工作单位/认识场合”等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划分。除了便于鉴别,也是为了避免朋友圈发错分组。

  如果你不愿意彻底关闭朋友圈,那么在这个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处处埋伏着“潜水者”的平台上,当然不能轻易公开自己的全部朋友圈了。除非,你的职业需要向别人展示自己。

  在微信联系人还是熟人为主的时候,很多人都把朋友圈当成了记录日常生活的类日记平台,所以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的便捷通道。你的兴趣爱好、性格特质、消费能力等信息,翻一翻朋友圈就大概知道了。当微信朋友圈里出现了越来越多“泛好友”,你是否还愿意完全公开自己的朋友圈,让他们毫无阻碍地浏览你的日记?

  一加好友就翻朋友圈,这个场面是相当“黑镜”的。试想象,当你刚与一个陌生人见面,他完全不必和你聊天,只需要通过某种智能设备,就可以了解你的感情史、生活习惯、居住地点等私密信息,会有多可怕?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这种能力和权限,只不过它的名字叫“大数据”。

  虽然个人没有这种权限,但是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记录,仍有可能被别人深挖。宅男翻女神的微博和朋友圈,存几张自拍照,不涉及其他人肉行为,倒没什么公共危害性。最可怕的是“告密”,你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记录——也许只是一句吐槽客户、同行或朋友的话,被别人截图发给相关人士,甚至是公开对你进行声讨。

  我们管不着微信怎样用大数据给我们朋友圈插播广告,至少可以避免自己的信息被莫名其妙的人查看,也解放了那些每日清理朋友圈的人的双手。

  至于真正的朋友,又何必在意“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朋友圈以“秀”为主,他们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想法,一定已经通过私聊小窗和闺蜜群、死党群、亲戚群等微信群跟你分享了。

  朋友圈上发言的朋友可能会越来越少,但真正的朋友还是一直都在。

  摘自《新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福彩专版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家装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从“熟人社交”到“泛关系社交”
真相推理师:嬗变
张洵澎的人生历程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5从“熟人社交”到“泛关系社交” 2017-05-20 2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